1945年8月6日上午8时16分,原子弹“小男孩”在广岛病院上空600米处爆炸,当时正值上班高峰,在那一瞬间7万多人被活活“气化”,核爆引发的冲击波席卷整座城市,20多万人相继死亡,这是世人第一次见证原子弹的威力。
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在战争中使用原子弹,也让世人第一次见识了原子弹的威力。尤其是美国新闻处、美联社、合众社和英国路透社等美英两国的主要宣传情报机构和通讯社,以及国民党的中央通讯社和《中央日报》等新闻机构,大肆渲染原子弹爆炸产生的破坏力和巨大威力,把原子弹的作用吹得神乎其神。
老覃在前天写了《1943年秋,任弼时嘱咐萧三写一本毛主席传,萧三:保证完成任务》一文,文中讲到,毛主席的挚友、大文学家和大诗人萧三在1939年3月回到延安后,雄心勃勃,要写一部百万字以上的毛主席的传记。
在《中国记者》1993年第三期上,看到有个《毛泽东与新闻》的专栏,立即吸引了我。读《毛泽东与新闻》专栏,许多往事浮现脑际,我仿佛又回到50年前清凉山的《解放日报》,我想把记忆中毛泽东在延安领导和参与新闻工作的往事陆续写出来,以表达一个普通编辑对党的新闻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的缅怀与纪念。
72年前的今天,1949年5月28日,《解放日报》(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在上海创刊。从此,这张报纸与时代年轮同步前行,与家国城市命运相伴。《解放日报》在解放的土地上诞生1949年5月27日上海正式宣布解放。
清华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所主办了《革命的现代性与传统:性别、家庭、再生产》会议,由严海蓉老师和冯乃希老师主持,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宋少鹏老师、华东师范大学的孙晓忠老师和陕西妇女理论婚姻家庭研究会的高小贤老师与会,共同讨论中国近现代革命时期的妇女、家庭和再生产问题。
《解放日报》2024年5月28日特刊版面。初夏时节的延安,延河之滨的清凉山山壁上,“万众瞩目清凉山”七个大字熠熠生辉。沿着清凉山曲折的山路,“解放之路”寻访报道小组拾级而上,来到解放日报社旧址,寻访先辈红色足迹,重温党报初心。
1941年3、4月间,毛泽东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一文中指出:“这些干部、农民、秀才、狱吏、商人和钱粮师爷,就是我的可敬爱的先生,我给他们当学生是必须恭谨勤劳和采取同志态度的,否则他们就不理我。”
《解放日报》2024年5月28日特刊版面。从清凉山巅到济水之南,从荆村桥口到黄浦江畔,“解放之路”征途在上海画上句点。回望75年前的今天,上海《解放日报》的创刊有何历史意义?面对新生的上海,摆在党报人面前的,是一张怎样的复杂“考卷”?他们如何作答?
穿越历史的烟云,让我们通过1945年八九月间多家报纸的报道,去重温胜利日前后,人们的激动和喜悦。 8月11日,《新华日报》号外中使用了“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标题,同时刊登朱德总司令10日发出的1号命令:“各解放区一切抗日武装部队立即出动收缴日伪军全部武装,接洽受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