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的很难相信,在广袤的东北大地,水稻还得这样收获!李忠安说,300亩“泽国”水稻田里有自己的20亩承包田,赶上雨水大的年份,穿叉裤用轮胎都是秋收必须的手段。300亩“泽国”水稻田分属80户人家,收割时间和情形大体相同,具体细节上略有差别。
工人在车间里忙碌 石洪宇 摄中新网吉林4月4日电(记者 苍雁 石洪宇)柳枝吐出新芽,山坡上泛起绿意。在东北,田间劳作的农人多了起来,黑土地上的春耕就要开始了。春耕是一年的希望。这段时间,“熟识土地”的冯其永在水稻基地的时间要比以往更多。
在东北语言词汇中有这样一个词;猫冬,这是说我国东北地区冬长夏短,农作物只有一季收获,在秋季收获后,基本上就没有农事活动了,又因为冬季漫长寒冷,人们开始呆在家里不出外活动,这就是“猫在家里过冬天”的意思。但是,这不是懒汉偷懒的借口和理由,拉家带口的爷们,在这个冬天并没有闲着。
中新社吉林4月2日电 题:东北黑土地“春耕序曲”:农民青睐新科技中新社记者 苍雁 石洪宇四月的东北正值水稻育苗期,赵广文坐在房间里一边喝着茶,一边操纵着遥控器,惬意地为温室大棚里的稻苗灌溉。赵广文的家乡曾出现在美国作家迈克尔·麦尔所著的《东北游记》中。
“猫冬” ,是东北的地方俗语。意思是说:东北的冬天气候寒冷,滴水成冰。农田里不能生长植物,人们不用到地里去劳动,每天像小猫一样“猫”在屋里。其实,这是城市里人给农村人创造的特用名词,并不符合当年农村的实际情况。虽然,冬天活计比其他季节少,但有些活计在冬天一样可以进行。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沈晶晶 章慧聪蓝天映稻黄,大地果飘香。十月,又是一年丰收时。在三江腹地、“北国粮仓”——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清县,150多万亩水稻正集中收获,饱满的稻穗铺满田野,轰鸣的机械穿梭在田间,不时微风吹过,带来阵阵稻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