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著名女作家,1958年3月,在《延河》月刊发表短篇小说《百合花》,时任文化部部长的文学前辈茅盾对这篇小说给予高度赞扬,认为“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肯定了《百合花》在艺术探索上具有突破性意义。
□李书忠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著名女作家茹志鹃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百合花》上映后,激起了层层涟漪,观众更是众说纷纭。有一定欣赏能力的观众说它用凄情、唯美、带有浪漫色彩的艺术拍摄手法,通过战争的侧面剖析,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美好;欣赏品位低的观众则说没意思。
记者 邢晓芳原创芭蕾舞剧《百合花》根据茹志鹃1958年发表的同名小说改编。据茹志鹃在《〈百合花〉的写作经过》中的记载,小说里的战斗,正是发生于1946年的苏中七战七捷,而这场著名战役的指挥部所在地,就是现在的海安。
2月24日,元宵节当天,上海芭蕾舞团对外发布了原创芭蕾舞剧《百合花》的创排消息,并展示了阶段性排演成果。主创和演员合影《百合花》根据作家茹志鹃1958年发表的同名小说改编,由作家王安忆担任编剧,编导王舸执导,是上海芭蕾舞团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全新创作的红色题材作品。
元宵节,在上海芭蕾舞团排练厅里第一次看原创芭蕾舞剧《百合花》排练,编剧王安忆感到很“意外”。《百合花》根据王安忆的母亲、作家茹志鹃同名短篇小说改编。小说1958年发表在《延河》上,全文只有5000多个字。
抓住小说中“虚构”与“真实”二者的辩证关系,学会从文体特征的视角审视小说文本,从文体视角考虑小说的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主题达成、审美效果等,既有利于深入把握小说作品的内容,深入领会作家的创作意图,在对小说的分析解读以及考试的应对中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也有助于小说深度阅读能力与审美鉴赏能力的有效提升。
而茹志鹃女士的短篇小说《百合花》则是中学语文课本必读篇目,清新、纯洁的文字里透露出对美好人性的呼唤,尤其是结尾处:“‘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目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