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列三公,在古代可以形容一个人很有能力,在朝堂上前途无量,同时也昭示着此人是朝廷重臣。中国古代封建史漫长而悠久,“三公”这个称呼,也在朝代的更替和历史的演变中发生了不一样的变化——几乎在每个朝代,“三公”所指代的官职都各有不同。
三公九卿乃是秦朝时确立的中央官制,三公是古时辅助国君的3个最高官员,九卿是中央政府的9个高级官员。周代曾经出现过“三公六卿”,分别以辅佐皇帝的太师、太保、太傅为三公,以冢宰、司马、司寇、司空、司徒、宗伯为六卿。
题记《大秦赋》《大秦帝国》《汉武大帝》等秦汉题材的电视剧,每每提到“位列三公”“高居九卿”,以显示地位尊崇。那么,“三公九卿”到底包括哪“三公”、哪“九卿”?他们平时都具体干些啥?让我们先从概念聊起——一、什么是三公九卿?1.三公:所谓三公,就是指朝廷中地位最高的三个官。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宋史》全书有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共计496卷,约500万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