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阅读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当读完《阳关雪》一篇时,随着“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我也第一次知道了“阳关大道”之凄凉和豪壮,始知“阳关大道”并非坦途、美好之路,而是一条不归的西行之路,始知“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并非祝福之语,而有劝戒之意。
算起来,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已经买了同样的三本书了!第一本是在2001年上学的时候买的,尽管当时吃饭的钱都很有限,却丝毫不会淡薄对书的炽热。每个周末都泡在学校所在城市的新华书店里。当时确实也阅读了好多书,唯独对余秋雨的任何一部作品都很情有独钟。
书香陶冶性情,阅读点亮人生。在阅读途径多样化的今天,仍有许多人愿意捧书而读,似乎散发着墨香的书籍才是一种读书该有的仪式感,不论是小学生还是青年人,亦或是耄耋老人,阅读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记者走近他们,聆听他们与阅读的故事。
——读余秋雨《文化苦旅》有感。第一次拜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说起来还源于一段机缘。一次,到从事教育工作的朋友家聚会,在书房的写字台上放着一本装帧精美的书,出于好奇随手翻阅了几页,便被作者那气势恢宏、飘逸大气的文字所吸引,好似饥饿的羊群豁然间进入了一片水肥草绿的大草原,意念不由地一下子被吸引过来。
荷锄书田:何必随人看桃花文|徐荔写文于我,谈不上兴趣爱好,只是职业习惯衍生出的休闲消遣的游戏而已。大学毕业时,一时兴起写的一组诗偶尔获了什么奖,报到时就从宣传部理论科变成了新闻科,写新闻报道,职业的“副产品”捎带着写点小资情调的散文。一直是懒散且自我的人,沉湎书海数十年不可自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