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在纪念馆合影留念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9月29日讯(记者 李曼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继承革命先辈优良传统,是当代青年的必修课题,9月24日,长郡中学2220班学生走进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开展“恰同学少年,寻伟人求学足迹”红色教育社会实践活动。
这所素有“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美誉的学校,前身为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于1161年创办的长沙城南书院,1912年更名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毛泽东同志曾在这里求学、工作。3月1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考察学校用好红色资源、坚持立德树人等情况。
陈志强 刘睿兴 肖 军精神文化是学校之灵魂,是师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价值指向,更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它展示的是师生的风采,彰显的是学校的风貌。那么,作为一所名校新秀,如何立足自身特点凝练出自己的精神文化?如何将精神力量转化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贵阳汉湘街有许多名字:老贵阳人说贵阳小十字热闹得很,“三板桥”的素粉最好吃;城里出苦力的人却称之为“草鞋巷”,因为那个巷子卖的草鞋最结实;文人士子们“之乎者也”之余,总会念及汉代名臣萧何、曹参,认定这条巷子北段曾建有二公之祠,将其称为汉相街;湖南籍客商则因落脚巷子的老乡多,干脆在
湖南一师的校史,既是一部厚重的教育史,也是一部恢宏的革命史,蕴含着理想信念、求真救国、革命精神和人民立场等红色教育资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分。
在现代贵州历史舞台上,有一批值得被我们熟记的文化人物,他们是录入了贵州反清斗争中第一个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贵州革命先驱平刚,民国《贵州通志》的总编纂任可澄、杨恩元,中国建筑学奠基人之一的朱启钤,享誉全国的大书法家严寅亮、萧娴,著名出版家、作家、教育家谢六逸、马宗荣等。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教育环境中,学校文化的凝练和品牌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的农村学校来说,如何凝练学校文化内涵,铸造学校教育品牌,为学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成为摆在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挖掘学校文化魅力,精准定位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