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云南哈尼族人口约160万,占云南少数民族人口的10.44%。主要分布在元江、墨江、红河、元阳、绿春、金平、江城七县,13%居于澜沧县和西双版纳州,其余散居在红河以东的禄劝、屏边等十余县。
来源:【云南日报】“咯吱,咯吱……”在普洱市墨江县雅邑镇坝利村坝利组,哈尼族农户家中的织布机正传来阵阵声响。只见哈尼族妇女脚踩在织布机上,一上一下地发力,织布梭子不断穿梭在一根根棉线之间,不一会儿,一块平整厚实的哈尼族粗布就出现在织布机上。
哈尼族服饰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不仅是遮身御寒之物,更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2013年,哈尼族服饰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是全国哈尼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份,哈尼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6.45%。同时,也是哈尼族支系分布最多的县份。
中新社昆明1月9日电 题:哈尼族服饰:用针线绣出来的“史书”中新社记者 韩帅南“哈尼族没有文字,但他们在自身的衣服上绣出了天下事。”近日,“云归和处——云南哈尼族服饰展”在云南省博物馆展出。该馆副研究馆员李红宇告诉记者,哈尼族服饰可以说是“用针线书写的史书”。
上古至明清,人们从未停止过用肢体歌颂人与自然,诠释生命情调。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哈尼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区,聚居在云南省玉溪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红河、澜沧江沿岸和无量山、哀牢山地带。
10月28日,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终评迎来第三场的表演。来自红河州歌舞团的舞蹈作品《火塘》成功入围。舞蹈《火塘》采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哈巴”吟诵作为整个舞蹈的音乐节奏形式,作品用古老的艺术样式,以精湛的舞蹈技艺和优美的舞蹈语言,吟唱出当代哈尼人的情怀。
云南元阳哈尼梯田,以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景色艳美、仪态万千闻名遐迩,是世界文化遗产。时值播种间隙,梯田里注满了水,大小各异、形状不同的梯田,宛如白银镶嵌在山坡,银光闪闪,人们纷纷拍下这“此景只应天上有”的美丽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