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名人和名事,很多地方都有相关的争议,比如孙悟空故里、木兰故里等。相信大家在最近的自媒体平台上也能看到,关于黄梅戏起源地之争,不过相关部委和权威机构一直认定黄梅戏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省安庆市。
1996年5月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室、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共同举办的“诸葛亮躬耕地学术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北京师范大学何兹全、北京大学祝总斌、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朱大渭、张泽咸等专家学者参加了座谈。
河南南阳、湖北襄阳同期打出“三顾”主题宣传语,引发舆论热议。4月21日,2023年南阳市文化旅游推介会在北京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举办,南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任永亮作以“南阳,一个值得三顾的地方”为题的文化旅游主旨推介。
最近几年来,关于诸葛亮的躬耕地是在襄阳还是南阳,网上吵成一锅粥。襄阳说、南阳说,谁也说服不了谁,谁都能拿出一大堆的证据,包括各种古籍的记载、国家权威部门的认定、名人的吟咏的诗词等等。我记得这个问题,在90年代以前,是没有争论的。
目前有四个影响力比较大的“隆中”,我们看哪个才是诸葛亮躬耕地。“号曰隆中”是“襄阳说”的源头,我们在文章《故墟变豪宅,习凿齿“号曰隆中”是文化符号还是真实存在》论证,“号曰隆中”是习凿齿在南北分裂,衣冠南渡历史条件下制造的“文化符号”。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的传奇人物,其躬耕地的归属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然而,诸多历史文献和资料清晰表明,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隆中,而非南阳市卧龙岗。 清光绪年间潘守廉主持编撰的《南阳县志》为这一观点提供了有力佐证。
“古隆中”作为诸葛亮“躬耕陇亩”和“三顾茅庐”故事的发生地,其历史真实性在文献和地理考证中受到一定质疑。以下从几个角度展开分析: 1. **历史文献的模糊性**- **原始史料的缺失**:陈寿《三国志》仅记载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但未明确提及“隆中”。
在历史文化的探讨中,有一句顺口溜“南阳不加郡,襄阳无法混”,而事实上,即便南阳加上郡,襄阳隆中依然难以“混”成诸葛亮躬耕地。古隆中位于汉南南郡为什么襄阳生尽千方百计在《出师表》里的“南阳”加“郡”?这就是冲着《出师表》“躬耕于南阳”这句话来的,其目的想把南阳躬耕地占为己有。
诸葛亮的隐居地,一直是襄阳与南阳两地争论的焦点。然而,这种争论往往忽略了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利用这一历史文化资源,推动两地的共同发展。正如古语所言:“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南阳襄阳。”我们应将关注点从“真假”之争转移到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一资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