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兰坡(1908-2001)贾兰坡,字郁生,曾用周龙、蓝九公等笔名,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考古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08年11月25日出生于河北省玉田县邢家坞村。1929年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31年春,参加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主办的周口店发掘工作。
文|七月编辑|七月2001年,贾兰坡躺在病床之上,弥留之际他还对着身边的人不断的说着:“你们再追一追啊,一定要找到北京人!”无独有偶,1982年裴文中院士病逝的时候,嘴里也是不停的喃喃自语,反复的说:“你们一定要继续找,“北京人”肯定就在日本人手里!
2001年7月8日,贾兰坡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这大概是老人家无法打开的心结,直到他弥留之际,还不时发出呢喃:“六十年啦,那都是我心爱的孩子啊!再不找到,等到我们这些知情人都走了,恐怕就没有希望啦!”。
早年受教于鲍昌教授、孟繁华博士,先后在《唐山文学》《唐山劳动日报》《辽宁日报》《江河文学》《中国旅游报》《中国文化报》》《诗刊》《当代人》《北方作家》《河北日报》等多家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小说八百多篇并多次获奖。
贾兰坡先生是发现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三人之一,中科院院士,著名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从一个小小的练习生开始,经过刻苦自学,啃完了英文版专业书,掌握了健身难懂的拉丁文和辨认动物化石的过硬本领,他是一位没有大学文凭的院士,在悠长的岁月中,它一点点的挖掘着历史遥远的馈赠。
我们走在这个小村子的街道上,为的是寻访一位名人的足迹,这个名叫“邢家坞”的村子名气并不是很大,但却是他的故乡。他,就是贾兰坡。也许这个名字并不是家喻户晓,但历史课本上的“北京人”人尽皆知,正是在在他的主持下被发现的,是20世纪人类考古学上的最伟大发现之一。
来源:新华社新华社天津/巴黎5月18日电在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一架完整的披毛犀骨骼化石已经展出了一个世纪,它的“姊妹”则陈列在亚欧大陆的另一端——位于天津的北疆博物院。这座博物院是天津自然博物馆的前身,现在是天津自然博物馆的两个馆区之一。
大美郭家屯余晓辉我是一名旅者,迈入郭家屯镇那一刻,目光牵绊,那山,那水,那村,那人,那风,那树,那果……不禁踉跄了。古人种玉处一座碑,把“孝义”高高擎起。阳伯雍不再仅仅是个名字,山脚下寺庙传来的钟声和佛号,山山水水参禅,花花草草有了灵性。
大约在五百万年前,地质活动在龙骨山上形成天然溶洞,经过漫长岁月,周口河开始奔流蜿蜒,万物由此生长,生命在这里被孕育。而在几百万年后的现在,藏在灰烬里的树籽,化石上的风痕,拼凑出远古时代的影子。这就是考古科学家的伟大贡献,他们生前竭尽心力,离开后依旧关心未竟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