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潘建伟、朱晓波、彭承志等组成的研究团队与北京大学袁骁合作,实现了51个超导量子比特簇态制备和验证,刷新了所有量子系统中真纠缠比特数目的世界纪录,并首次实现了基于测量的变分量子算法的演示。
央广网合肥7月13日消息(记者鲍玉婵)记者7月12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教授潘建伟、朱晓波、彭承志等组成的研究团队与北京大学学者合作,成功实现了51个超导量子比特簇态制备和验证,刷新了所有量子系统中真纠缠比特数目的世界纪录,并首次实现了基于测量的变分量子算法的演示。
据安徽日报报道(记者 陈婉婉)记者近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潘建伟院士、苑震生教授等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学者合作,成功制备出多原子纠缠态,并通过显微学技术调控和观测了其纠缠性质,向制备和测控大规模中性原子纠缠态迈出重要一步。这项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潘建伟、朱晓波、彭承志等组成的研究团队与北京大学袁骁合作,成功实现了51个超导量子比特簇态制备和验证,刷新了所有量子系统中真纠缠比特数目的世界纪录,并首次演示了基于测量的变分量子算法。
中新网北京5月6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5月6日在北京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大)科研团队基于中国科学家自主研发并命名的一种新型超导量子比特,实现了光子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并进一步在此系统中构建出作用于光子的等效磁场以构造人工规范场,在国际上首次实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由中国科学家研制的105个量子比特的“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机于2024年12月17日在arXiv线上发表,超过谷歌于2024年10月发表于《自然》期刊的最新进展——72比特“悬铃木”处理器6个数量级,实现了目前超导量子计算的最强优越性。
如何用量子通信网连接多台量子计算机,远程凝聚出“超级量子算力”?10月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发布信息,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基于多模式固态量子存储和量子门隐形传送协议,在合肥市区实现跨越7公里的非局域量子门,并演示了分布式的多伊奇-乔萨算法及量子相位估计算法。
科技飞速发展,量子芯片领域那可是相当热闹!讲讲那些顶尖研究成果,快点赞收藏起来!传统芯片在性能提升上越来越吃力,而量子芯片基于量子比特的独特性质,有着巨大的潜力,能给计算、通信等领域带来革命性变化。但研究量子芯片技术难度超高,就像在微观世界里搭建精密的量子大厦。
央视网消息:量子纠缠是量子力学中最神秘、最基础的性质之一,也是量子计算加速效应的根本来源之一。近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北京大学联合组成的研究团队,成功实现了51个超导量子比特簇态制备和验证,刷新了所有量子系统中真纠缠比特数目的世界纪录。
7月12日,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消息,该校教授潘建伟、朱晓波、彭承志等组成的研究团队与北京大学学者合作,成功实现了51个超导量子比特簇态制备和验证,刷新了所有量子系统中真纠缠比特数目的世界纪录,并首次实现了基于测量的变分量子算法的演示。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潘建伟院士、徐飞虎教授等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合作,通过发展高保真度集成光子学量子态调控、高计数率超导单光子探测等关键技术,在国际上实现百兆比特率的实时量子密钥分发,实验结果将此前的成码率纪录提升一个数量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潘建伟、朱晓波、彭承志等组成的研究团队与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合作,构建了66比特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二号”,实现了对“量子随机线路取样”任务的快速求解。
2025年2月24日,农历正月二十七,星期日,国内十大重要要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宣布研制出新一代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四号”,其算力突破1亿量子比特,首次实现“量子优越性”在气象预测与药物研发领域的实用化,运算速度超经典计算机百万倍。
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网最新消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朱晓波等和西班牙塞维利亚大学Cabello教授合作,利用超高精度超导量子线路实现确定性纠缠交换[1],以超过43个标准差的实验精度证明了实数无法完整描述标准量子力学,确立了复数的客观实在性[3]。
近期,郭国平与教授肖明、研究员李海欧、曹刚等人合作,通过理论计算分析,创新性地设计了T型电极开口式六量子点结构,该结构使得控制比特与目标比特有较强的耦合,同时两个目标比特之间的耦合较小,很好地满足了实现两个控制比特对目标比特受控非门的操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