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冲突和关系正常化——中苏关系演化轨迹。这部书是作者研究中苏关系问题的论文集,按照时间线索,内容包括苏俄政府早期对华关系、苏俄高层在中国问题上的分歧、苏联对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政策、苏联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赫鲁晓夫反复无常的对华政策、苏联对中国的武力威胁、中苏国家关系谈判,以及拆除中苏关系正常化的“三大障碍”。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留下了无数印记,也谱写了无数故事,在20世纪的国际舞台上,中苏两国关系的演变,无疑是一出跌宕起伏的戏剧,从最初的“同志加兄弟”,到后来的分道扬镳,这段历史不仅深刻影响了中苏两国的发展轨迹,也成为了冷战时期国际格局变迁的一个缩影。
近半个世纪以来,在我亲历亲闻的云谲波诡的外交岁月中,既有惊涛骇浪,亦有风和日丽,偶尔也有机缘巧合。20世纪80年代初,鉴于中苏两国国内及国际形势变化,双方都着手调整政策,两国关系逐渐走向缓和,开始改变一个时期只对抗、不对话、不往来的全面僵冷局面。
1949年10月2日,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苏联就第一个宣布承认新中国并和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正是由于作为世界大国的苏联的带头作用,其他十几个国家也先后承认新中国,从而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外交上孤立新中国的阴谋。
各位读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人类发展的根本,而国际关系总是充满变数,其中,近代中苏关系的演变,让人唏嘘不已。曾经并肩前行的亲密盟友,最终走向分道扬镳,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让我们来了解那段历史岁月。
早在1969年,我国就曾经申请重回联合国安理会,然而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阵营的敌对时刻,我们没有办法得到全票的支持通过,因此在1969年时,我们错失了重回安理会的机会,可两年之后,局势却发生了悄然的改变,这背后究竟预示着什么?
那天,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来到苏联的中亚地区,在乌兹别克共和国首府塔什干发表了长篇讲话,其中,虽然仍充满了对中国的攻击,但明确承认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强调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并表示愿意改善对华关系,建议双方磋商,采取一些两国都可以接受的措施,以改善中苏关系。
建国后中俄关系经历,可以概括为:友好,冲突,正常化三个阶段。在前两个时期,两国关系一直带有突出的党际关系色彩,即党的关系好,国家关系就好,关系好时所有文章都是赞颂和溢美之词,关系坏时所有文章都是谴责和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