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重要节日,咱北京的天安门广场,都会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人民日报不止一次推文表示:到北京看升旗仪式,这是每个国人骨子里的浪漫,网红眼中,它只是简单的打卡攻略,但对于当过兵或者上了岁数的老人来说,能在天安门广场,看一次升旗仪式,才是一生当中,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1961年10月1日晚,北京天安门广场,国庆节群众大联欢。新中国成立后,矗立在北京城中心已600多年的天安门,见证了无数大国内政外交的重要瞬间,也成为中国人时代记忆中熟悉的背景和坐标。中青报老照片来到北京,去天安门看一次升旗、留下一张照片,是几代中国人的情结。
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一带,从元大都算起,有大概七百多年历史。历史上这一带有不少富有特色的建筑和构筑物,城市空间和现在完全不同。中国古代的都城,一般分为宫城、皇城、都城几个层次。宫城由皇族居住。皇城由王公大臣居住,包含一些重要的国家机关,并为皇室提供活动场所。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很多触发巨变的政治、历史事件都发生在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广场与近代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复兴事业紧密相连,其空间形态和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折射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发展历程。
中轴线是什么?为何要书写中轴?为何集中写门?为何用老照片?近日,在北京中轴线上的中国书店雁翅楼店内举办的《中轴之门》新书分享会上,该书的作者李哲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在李哲看来,中轴是由建筑群烘托而来,是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延展,而建筑群之间、建筑群自身,门是枢纽节点。
大多数人都知道北京天安门城楼,也都见到过,但是有关这座北京标志性建筑的某些历史,却并不甚了解。比如在数百年的历史中,它曾经过好些次维修,以及大规模的重建,比如在建国初期,就曾历经大的维修和重建,尤其是六十年代的那次重建,等于是推倒重新建造了一次,就天安门城楼的历史来说,意义重大。
聊起这段历史,研究天安门广场20多年的学者闫树军如数家珍:“天安门广场是世界名城最大的广场,而在明清两朝的时候,是没有广场的。辛亥革命民国成立,1913年1月1日天安门广场向普通民众开放,但是没有真正形成一个广场的概念。”
天安门始建于明朝1417年,1420年建成,它之前叫“承天门”在崇祯17年时李自成攻入北京,承天门毁于战火,清朝顺治8年,1651年的时候在废墟上展开大规模的重建,后改名为“天安门”在1966年河北邢台发生强烈地震,天安门又再次的变形严重,同年毛主席批示,原样不变,尺寸不变,在1970年,秘密的把破旧的天安门拆除,在原基础上进行了重建,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