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出自两千年前孔子的《论语·学而篇》的第一章,这句话表现了中华民族对他者的友好态度。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就说:“这‘乐’完全是世间性的,却又是很精神性的,是‘我与你’的快乐,而且此‘乐’还在‘悦’之上。
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原文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本章是《论语》解读中歧义最多的章句之一,众说纷纭,观点林立。其主流说以邢昺、朱熹、钱穆、杨伯峻等为代表。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Confucius Said,"Is it not delightful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distant quarters?"子曰く、朋あり、遠方より来る亦楽しからず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形象诠释了山东人民的好客,山东人实在、憨厚,待人热情,“一山一水一圣人”家喻户晓,孔孟思想流传千年影响深远,三孔坐落在东方圣城曲阜,孟府孟庙在现在的邹城市,老辈人习惯叫邹县,每年都有大量外地游客慕名而来,来此学习圣人的思想,孔庙孔府还被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思想火花窦宝星 字笑墨书云中松鹤思想火花(三十)为什么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引言】今天是“感恩节”,也是我的神交之友——吕永岩老师来京和我见面之日,倍感高兴,不禁想起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名句!由此,鄙人又想到了:为什么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大意】孔子说:“算了吧!我没见过能看到自己的错误就在心里自我责备的人啊。”zǐ yuē shí shì zhī yì bì yǒu zhōng xìn rú qiū zhě yān bù rú qiū。
学论语子曰[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3]?有朋自远方来[4],不亦乐乎[5]?人不知而不愠[6],不亦君子乎[7]?”学而第一【注释】[1]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都指孔子说的话。 [2]学:旧注:学,觉也,效也。觉是觉为人之大道,效是效先觉之所为。
论语·学而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觉,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杜老师:某篇文章说:“没有一毛钱的收入,但他干得津津有味,不亦乐乎。”另一文说:“来到这里的小朋友,有的忙着塑陶器,有的忙着拓树叶,有的忙着学剪纸,不亦乐乎。”请问其中的“不亦乐乎”用得是否妥当?谢谢。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释】 (1)子:古人对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对孔子的称呼,义同“先生”。(2)时习:按时温习。(3)说(yuè):同“悦”。(4)朋:古时同门为朋,同志为友。
《论语十则》先秦:孔子及弟子 诵读:康爸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