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诗歌与绘画的结合在很久以前就有联系,只不过到了元代,更多的文人同样也有很高的绘画造诣,将诗书画的结合以写意画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写意画的发展、诗书画的结合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美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过程,也是留给世界一个重要的瑰宝。
中国绘画史的撰写有多种形式,既有如姜丹书、俞剑华、傅抱石、潘天寿、郑午昌、秦仲文和苏庚春的以时间为经、画家为纬,较为完整地勾勒各个时期重要艺术家和流派递进轨迹的写法;也有像王伯敏一样依卷轴画、岩画、壁画、漫画和版画等不同画种分门别类论述的写法;还有如杨仁恺等书画鉴定家所著谈书画发
作者:任军伟中国写意画源远流长,注重以形写神,发展至今在题材、形式、技法、意蕴和审美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可观的成就。日前,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河北美术学院主办的“2022·中国写意画作品展”在北京举行。
作者:范 昕“没有写意,大写意没有,小写意也很少,都是工笔。国画系怎么成这样了?完了吗?”最近,90岁高龄的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靳尚谊的一段犀利点评刷了屏。这是老先生在参观完中央美术学院2024年毕业作品展之后的感慨,一时间引发轩然大波。
竹石图(中国画) 倪元璐(明代)杂画图之孤松行吟(中国画) 陈洪绶(明代)云台疏树图(中国画·局部) 萧云从(清代)【中国画写意精神何以式微?】近年来,不论是各大艺术院校的美术作品展,还是国家级的大型美术展览,中国画作品都以工笔居多,写意越来越少,作品趋于单一工致。
关注书画圈的朋友,想必前两天都刷到了中央美院老院长靳尚谊痛批国画系毕业作品的视频。没刷到也不要紧,下方是“补课”时间:“大写意没有,包括小写意的也很少,都是工笔,为什么?你们国画系怎么成这样了?完了吗?”短短几十字,在书画圈引发了不小的震荡与思考。
随着鸦片战争的炮声,中国进入了近代时期,中华文化遭遇西洋文明的冲击,面临着几千年所未遇之变局。翻阅中国近现代绘画史,我们不难发现,写意花鸟画坚守传统艺术精神,融合时代变革,取舍西洋绘画,呈现出新的面貌。
摘要:本文探讨了元代花鸟画在文人精神影响下所经历的深刻转型。通过对元代社会文化背景的分析,文章揭示了文人士大夫如何将个人情感、哲学思想融入花鸟画创作,促使这一传统画种由注重客观再现的写实风格向强调主观表现与意境营造的写意风格转变。
笔名:一栋,1979年白露出生于江苏东台,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大学艺术硕士,现任江苏省美术馆江苏油画雕塑院艺术家,国际A级商业美术设计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美术师、江苏省产业教授、江苏省青联文体界别副主任、江苏省雕塑家协会理事、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兼盐城市雕塑家协会主席、盐城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