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3日电 题:贯通中华文脉 照亮复兴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激活中华文化的历史性贡献述评新华社记者文化如水,浸润无声,连接着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穿越历史的烟云,一个真理昭示天下——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这些年中国的公知可是有够嚣张,成天就胡说,就胡说。什么“明亡之后无华夏,崖山之后无中国”啦,什么“日本马桶水能喝啦,印度全民医疗,德国下水道良心”啦,什么“中国现代文化的衰落,本质上就是扎根于中国三千年的文脉断掉了”啦...
1月14日,岭南文化新讲第二十八讲——“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唐诗小札》的成功密码”在楠枫书院举行。著名学者、诗人、刘逸生之子刘斯翰与资深媒体人、文史学者罗韬就唐诗展开对谈。通过他们的讲述,观众得以了解刘逸生《唐诗小札》这本传统文化读物何以长盛不衰,今天我们又该如何学习唐诗。
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文明大国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标志性文化工程,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高度自觉、汲取历史智慧更好走向未来的历史主动。
几千年前的竹简像一封封书信从古代穿越到现代……在荆州这片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热土上透过出土的简牍我们看到了古人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也记录了古人的思考与智慧今天我们来盘点一下在荆州出土的简牍都记录了哪些有趣的内容吧~⬇️⬇️⬇️最早的九九乘法表“一一得一、二二得四、三三得九”
中国国家版本馆,主要承担国家版本资源规划协调、普查征集、典藏展示、研究交流和宣传使用职责,是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它的格局是“一总三分”——中央总馆“文瀚阁”和西安分馆“文济阁”、杭州分馆“文润阁”、广州分馆“文沁阁”。
作者用深厚的文学功底、深厚的史学功底、深厚的哲学功底,为我们梳理出一条清晰、连贯、绵延5000年的中国文脉,读完这本36万字的文化经典,让我们明白了中国文化为什么能够历经5000年,而绵延不绝、生生不息,这条5000年的中国文脉,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性格,这条5000年的中华文脉,塑造了我们每个人的前世、今天和未来。
国家图书馆藏宋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池阳郡斋刻本《山海经》、熹平石经《尚书·尧典》残石、宋绍兴二年至三年(公元1132-1133年)两浙东路茶盐司公使库刻本《资治通鉴》、宋刻本《陶靖节先生诗》,山东博物馆藏“工典”卜骨……这是一个漫溯中华典籍长河的展览。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在2023年6月举行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释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和“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
新华社北京1月25日电 题:赓续中华文脉,光耀复兴之路钟华论文化因创新而辉煌,文明因发展而精彩。中华文明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历经千年风雨而依然璀璨夺目,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轴上,写就光芒万丈的篇章。读懂中国共产党,文化的视角不可或缺。
河北日报客户端 中国文脉,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主脉,也串联起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丹麦文学评论家、作家勃兰兑斯曾说:“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在徐晋如看来,中国文脉从《诗》《骚》以降,一直遵循着风雅之道,从未更移。
文\本刊特约撰稿郑从彦文化是人类所独有的,文化的发生与发展,必然依赖于人类的努力创造。文脉是人文精神的主脉,串联起人文精神、思想学术与文学艺术。它的律动基于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在作家徐晋如看来,“中国文学本质上是中国文士的证道心迹,道不变,文亦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