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为什么没有运动会?”“学校为什么这么低调?”“怎么在学校总见不到您?”……9月30日中午,北京市十一学校(以下简称“十一学校”)食堂,几名初高中生和校长田俊一同吃午餐时连连发问。“学校有体育季,持续时间长,大部分学生都可参与相关项目。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从小挖掘孩子的创新潜质至关重要。在呼唤拔尖创新人才之时,如何尽早发掘具有突出创新潜质的儿童,尽力给予其最合适的教育,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话题。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需要营造怎样的环境,如何因材施教、精准施策?
“十四五”期间,普陀教育打造“适合教育”,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特色高中建设、集团化办学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普陀教育工作者把办妥“教育”这件民生大事,办好每一所“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当作自己的责任。
本期《校长来说》选取“重塑教育”这一话题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走向未来的教育方式。我们邀请到了成都市郫都区华爱学校(以下简称“华爱学校”)总校长——祝启程。华爱学校总校长 祝启程2023年4月,祝启程来到华爱学校正式任总校长,虽然来自绵阳,但成都教育圈对他并不陌生。
“名校+”是对办学模式改革的再破冰,是对现代学校制度活力的再激发,是对区域学校布局的再优化,是对校际间贯通架构的再重组,是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再行动,更是缓解择校热和上好学难问题的智慧选择,已经成为助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和亮丽名片。
编者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023年,株洲提出了打造“美好教育”品牌,围绕“美好校园”“美好学生”“美好教师”“美好生态”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打造升级。“美好教育”一周年,株洲教育的内涵品质和品牌影响力有何亮点?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要求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适应人工智能时代人才的培养要求,须首先着手构建相应课程教材体系,推动教学改革,切实转变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无论是在实践核心素养落地,还是在探索育人方式的变革过程中,评价都极为重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设置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强化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刚满16周岁的六盘水市第十中学(以下简称“十中”),被标签化已十余年。一同被标签化的,还有在这里就读的三千多个孩子。阳光是六盘水市十中的校园代名词。高翀/摄2021年,声乐专业美声八级的冷文睿,以特长生身份被十中自主招生录取。“文化必须抓起来,声乐也得继续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