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以海洋为通道打破了原产地的局限,身处不同大洲的人开始共享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物产,在这场东半球与西半球的生物、农作物、人种、文化及观念的大转换中,许多原产于中南美洲的物产开始传入中国,不仅改变了中国人的种植方式和生活习惯,更是影响到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明朝末年,一艘从菲律宾开往中国的船上,一个名叫陈振龙的年轻人,牢牢地盯着自己捆行李的麻绳,一刻都不敢松懈。这个绳子有什么奇特之处吗?绳子里面是陈振龙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带回国的红薯苗。生活在繁荣年代的我们,很难想象,就是这个小小的苗,曾在天灾时,救下几亿中国人。
从菲律宾到中国,红薯的惊险 “移民” 之旅在古代中国,吃饭可是个大难题。遇上点天灾人祸,百姓们就得饿肚子,饥荒那是常有的事儿。想象一下,今天还能勉强糊口,明天一场洪水或者旱灾,就可能让全家陷入没饭吃的绝境。
清道光年间,中国人口第七次大增长,从清初的约7000万人猛增至4亿多人,为幅度最大的一次。不少学者认为,这与明代传入中国的红薯有着直接关系——红薯在全国的推广种植,有力地解决了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的粮食短缺问题,从而引起人口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