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9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下放博士生指导教师审批权的通知》的文件规定,博士生指导教师只是指导、培养博士生的一种工作岗位。此后,教育管理部门也多次重申要淡化博导意识,强调博导并不是比教授高一级的学术资格。
博士生导师是什么级别享受什待遇?博士生导师,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精英力量,其级别与所享受的待遇往往与其学术成就、科研贡献及教学指导能力紧密相关。一般来说,博士生导师并非一个独立的行政级别,而是对其在学术领域内具备指导博士研究生能力的一种认可。
据东南大学新闻网10月21日消息,日前,上级决定,吴刚同志任东南大学常务副校长(正局级,试用期一年),刘攀同志任东南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正局级)。吴刚简历吴刚,男,汉族,中共党员,工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江苏省第六批“333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等。
截至2020年9月,刘明侦先后在 Nature、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CS Energy Letters、Advanced Science、Solar RRL 等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谷歌学术引用超7900次。
1995年,为适应博士生教育发展的需要和扩大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办学自主权,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关于改革博士生指导教师审核办法的通知》,下放了博士生导师评审权,就已经明确规定“博士生指导教师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岗位而不是教授中的一个固定层次和荣誉称号”。那么,为何在25年之后,我国社会还存在“博导是什么”的困惑呢?就在前不久,教育部在回复《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2311号提案答复的函》中,也提到构建健康的“高校研究生导师与学生关系”,要明确博导岗位职责。博导是岗位,不是荣誉,这并不难理解,可为何长期以来存在博导要比教授更高一级,被认为是“头衔”和“荣誉”的问题呢?这是和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密切相关的,是学术评价“头衔化”、“帽子化”的具体表现之一。
根据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官方网站7月发布的文章《计算机学院“95后”弘深青年学者冯磊再创新纪录》显示,冯磊撰写的论文《Pointwise Binary Classification with PairwiseConfidence Comparisons》在第38届国际机器学习会议上发表。
但评上了教授,并不意味着晋升之路就此结束。事实上,代表着高校教师最高职称的教授也有着“等级”之分。我国高等教育史上曾在较长时间内实行过三级教授分级制,拥有高级别教授,代表着院校在相应学科的领先学术地位,也为院校增添了不少自豪感。
和老婆都是某985高校专业技术7级岗副教授,在同一个科研团队,基本等于全天24小时在一起。但是整体来说,尽管目前学校也不是每个地方都让我满意,特别是个别地方事实上对我个人利益造成的损失也不少,整体而言,我觉得用一种比较开放的心态来看985学校的优点,去认真的培养学生,其中得到的成就感也比经济利益让人更满足。
昨日网上的一则消息,再次把高校推到了风口浪尖:据天目新闻报道,12月29日,四川成都某高校门口发生了一幕让人心酸的场景。该校数10名教授和老师拉着横幅在高呼“绩效不公,还我绩效”。不谈教授们的绩效绝对值是多少,根结似乎是在校内两类人员的绩效对比。
高校学术不端行为频频曝光,背后存在哪些问题?近年来,学术不端事件在多所高校发生。受访对象表示,这些事件折射出部分高校面临学风浮躁、学术失范的严峻挑战,也暴露出当前高校学术评价机制僵化、科研诚信监管缺位、造假者痛感不强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