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例一开,台谏官员与执政大臣势如水火,而皇帝却在一旁偷着乐。《文献通考》卷53,《职官考七》中的《御史台》条云:“故御史为风霜之任,弹纠不法,百僚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旧制,但闻风弹事,提纲而已。”
“风闻奏事”是我国封建社会监察百官、纠举不法的一种重要方式, 也叫“风闻言事”、“风闻弹人”、“风闻访知”等, 即监察人员无须持有真凭实据, 只要依传闻便可立案纠劾, 且不记揭发人姓名, 不重证词和自讼。被弹纠者一旦被奏以“风闻”, 轻则夺薪贬职, 重则丢官杀头。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二回:“只见他对着镜子来戴小帽子……便问我伯父道:‘今儿请的是几位客呀?我简直的没瞧见知单。’。”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一回:“晴雯冷笑道:‘二爷近来气大的很,行动就给脸子瞧。前儿连袭人都打了,今儿又来寻我的不是。’。3、熬:清涧老话把“疲劳”“劳累”“累”等意思都说成“熬”。“我一满熬的撑不定了,赶紧叫我爬在桌子上眯一阵儿。”“你大跟了一天集,来回走了六七十里路了,熬了,吃了饭,叫早早价睡嗑。”“箍窑背老石头可熬人哩,还把脊背都磨破了。”“唉,人家常说:熬人不挣钱,挣钱不熬人。我累死马趴地动弹了一年,没把人熬死,还没攒下几个钱儿。”
《易经》是人类最早智慧的结晶,它汇聚着光辉灿烂的华夏民族文化给人们带来诸多的启示与思考,同时易经也是一部以取象于自然现象与自然规律并比类于社会规则的哲学著作,可以通过卦的象、数、理掌握人类固有的社会属性,指导人们在不同结构及不同属性的团队管理中起着积极作用。
自西方亚里士多德奠定了以“看”为中心的认知方式,“观”及其关联的“视觉”成为人们认识世界、自我以及他者的主要路径。在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形成了另一种传统,即对于“听”的重视,并自觉将“视听”予以并举。这一传统从先秦出发,蕴藏与展现在后世众多的文学名篇与诗词歌赋中。
来源:《群众·决策资讯》作者:刘建明最早的舆论称为“舆諤”,还出现了“民瘼”、“民心”、“舆诵”、“公议”、“民意”、“清议”等说法,后来才称为舆论。中华民族自古重视舆论,典籍中记载了许多尊重舆论、遵从民意的言论,时日旷久,积淀为许多“铁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