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中有一个特点: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特别是一个集体中,不平均会造成极大的内部矛盾。他面临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现在天下已定,需要从打江山过渡到守江山的阶段,那么,就应该重用文臣,而文臣在打江山上又不如武将的贡献大,这怎么办?
其传统的思维模式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特殊时期,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是吃不饱,穿不暖。学校教职员工有大几百号人,其中有历史上形成的70多人是后勤人员,不少人建议,这些人也不教学,不用上课,电脑发给他们也不会用,这部分人就不发了。
季氏讨伐颛臾这事,发生在鲁哀公十年孔子晚年回到鲁国以后。《论语·季氏》: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中国古代思想家曾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关注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马克思也曾对这一命题展开思考,他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指出,“一座房子不管怎样小,在周围的房屋都是这样小的时候,它是能满足社会对住房的一切要求的”,充分说明了“简单平均”下的稳定情形。
“不患寡而患不均”,这是孔子在《论语·季氏》第十六篇中的句子:“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职业不分贵贱,只是社会分工不同”,这句话听起来很动听,也很高大上,但是体现在收入分配上,则让人轻松不起来。
#秋日生活打卡季#在反对改革开放的人当中,有一部分特别喜欢“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句话,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表达他们对改革开放带来的竞争的厌恶。无疑,在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绝对不会有人这样认为或这样说,当然改革开放之前,更不会有人这样说了。
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意思是:不担心分得少而担心分配不公平。可见,我们对公平的在意程度超过对利益的在意程度。我曾经在一家大型咨询公司做过部门经理,部门里有个员工,好大喜功,不学无术;天天牛皮哄哄,工作一塌糊涂;干啥啥不行,吹牛第一名;大家都不愿和他在同一个项目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