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火箭的发动机分为液体燃料发动机和固体燃料发动机两种,而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燃料的形态。其中液体燃料是通过将液体推进剂注入发动机来产生推力,而固体燃料则是将推进剂制成固体块状或者药柱状,直接装载到发动机中即可。
2022年3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7416厂的班组长徐立平当选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他的工作,是对航天发动机的固体燃料进行“药面整形”,人称“火药雕刻师”。发动机是航天火箭的心脏,固体燃料的尺寸和精度,决定着火箭的飞行轨迹。
每次航天发射任务成功,当大家沉浸在欢呼喜悦中时,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贵阳观测站有这样一群“很钢”的男人。他们身居航天发射幕后,战斗在火箭落区最前沿,手持切割机、大电锯,在崇山峻岭间寻找、切割和搬运那些比钢铁还硬、用航天特殊材料做成的火箭残骸,“晴天一身汗、雨天两腿泥”就是他们工作的真实写照。32岁的薛振波是这群人的典型代表,因为火箭残骸切割得心应手、拆解又快又好,人送外号“钢铁侠”。作为“追星牧箭”航天人中的一员,薛振波实现人生价值的“神兵利器”是一把切割机。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火箭落区残骸切割,看似是苦哈哈的体力活,但实际上是系统的技术活。自认为“肌肉男”的薛振波,第一次到落区就撞到了“钢板”。
光明日报记者 靳昊 光明日报通讯员 黄国畅5月3日下午,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托举着嫦娥六号探测器腾空而起,奔向苍穹!加注系统是整个发射场最庞大、最复杂的系统之一,火箭燃料加注工作历来被航天人称为“在刀尖上跳舞”。
不久前的九三大阅兵,新一代预警机、舰载机、战略核导弹等一批国产武器装备精彩亮相、震撼人心。它们不仅是捍卫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的利器,更是中国工业制造实力的象征。而在这些国之重器的背后,是一群默默无闻的军工匠人,他们胆量超人,甘于寂寞,坚守在偏僻的军工厂,只为心中的报国梦。
在暗网最深层的加密频道中,流传着关于"Project Ω"的六道阴影。他们的档案被37国情报机构标记为"量子幽灵",以下是透过比特币矿池泄露的碎片化情报效率部的六位天才量子破译师·卢克(Luke Farritor):卢克(Luke Farritor)23岁,内布拉斯加大学毕业。
而他的职业,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为人所知,他就是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7416厂固体火箭发动机药面整形工——徐立平。这份工作和这位劳动者,又有着怎样不寻常的经历,我们一起走进大山深处,去看看徐立平的故事。
新华社北京7月12日电 题: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朱雀二号有何新特点?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胡喆、宋晨7月12日上午,朱雀二号遥二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按程序完成了飞行任务,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