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威(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生)2022年4月28日下午,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建所40周年“校友讲堂”第四期在腾讯会议上成功举办。本次讲座邀请了2003年博士毕业于本所的吴滔教授,讲座主题为“民化还是卫所化——明代卫所体制再探”。
“我们翻检明代档案会发现,早在明朝建国前后,大量舍人同时和父亲(或伯、叔等)参战的例子。这些舍人根据具体职责的不同,还有不同的称呼,比如领军舍人、操练舍人、参随舍人、宿卫舍人、濠梁舍人等,在部分卫所内甚至有专门的舍人所。参战余丁则称为‘演武余丁’,这相当于袭职前的实习。
明代初期,出于征云南战事的需要,在贵州开始设立卫所,以护卫由湖广、四川经过贵州通往云南的交通要道,至洪武三十年,共设立了贵州卫、贵州前卫、威清卫、平坝卫、普定卫、安庄卫等二十四卫及黄平千户所、普市千户,分别属于贵州都司和湖广都司。
明朝创立之初,帝国的军事制度是卫所制。简单说,卫所制就是根据地理险要,在小点的交通要冲设所,把一片区域的所关联起来就是卫,合称卫所。所分千户所和百户所。每千户所驻屯1120军力,一般下属十个百户所,每百户所112军力。整数是作战人员,零头理解为军队的文职。
中新社贵阳10月29日电 题:屯堡文化何以见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张金奎作者 邓万里在中国贵州安顺,聚居着一个与众不同的群体,他们在建筑、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屯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