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作者:蒋璟萍、王颖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文化自信亦有专门论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作为标志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文化自信程度决定了文化强国建设的进程。
【环球网 记者 王雨琪】礼者,天地之序也。“礼”是一切美好生活的相处方式。12月1日,第五届环球趋势大会在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举办,会议以“向绿而生,向美而行”为主题,围绕创新文旅、促“新消费”、智慧生活、金融赋能等领域展开探讨。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文化是以道德教化为内在价值,在约定俗成中逐渐形成的规范性思想理论和实践行为;是以和合方式来消解矛盾、协调社会,促进社会在物质、精神层面共同达到较高程度的文明形态。
大众网记者 周琛 付洪强 杜昊 菏泽报道1月11日,菏泽市第二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隆重召开。市人大代表钟国栋是菏泽博爱医院院长,会议期间,他提交了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孝善礼仪进社区的建议议案,并接受了记者采访。
作者:和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礼与服饰的关系研究”首席专家、浙江财经大学特聘教授)唐代经学家孔颖达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与服饰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符号,更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历史思想的结晶,是世代传承的精神血脉,是民族赓续的思想源泉,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为民族迎接未来的挑战积淀了深邃广博的智慧宝藏。“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 周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可以说,礼仪贯穿国家、社会、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是古人在社交场合的润滑剂,更是维系社会伦理纲常的规矩和方圆。笔者近日读到同济大学哲学系曾亦教授的新著《古人的日常礼仪》,深感此书值得细细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