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是的南北分界线之一。在淮河流域,有一句老话是“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淮河起源于河南桐柏山区,古称淮水,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逶迤千里、蜿蜒东去的千里大河滋养了一片大地,也孕育了无数人文艺术奇迹,至今仍保存着众多文化遗产。
仲春时节,淮河两岸一幅生动的田园诗画徐徐展开。油绿的麦田像铺展开来的一望无际的地毯,金黄色的油菜花似地毯上勾勒的彩线,在这多彩的大地上,三三两两的农户散布其间,辛苦劳作,耕耘新一季的希望。不少市民被这如诗如画的田园景色吸引,纷纷下田打卡。
鸣谢|水利部 总台河南总站 总台安徽总站 总台江苏总站 信阳市委宣传部 信阳广播电视台 息县县委宣传部 息县融媒体中心 光山县委宣传部 光山县融媒体中心 南阳市委宣传部 桐柏县委宣传部 桐柏县融媒体中心 江苏省水利厅 中共高邮市委宣传部 江苏省灌溉总渠管理处 中海油江苏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 阜宁县融媒体中心 滨海县融媒体中心。
千里淮河,浩浩汤汤。清凌凌的淮河水灌溉着淮河两岸的万顷良田,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万千人民。芡实俗称鸡头米,属水生植物,可以日常食用,也可以作为中药,被誉为“水中人参”。如今,芡实已成为淮河蒙洼蓄洪区老百姓致富增收的一把“金钥匙”。
央广网蚌埠8月15日消息(记者 徐秋韵)盛夏的傍晚,安徽蚌埠朝阳路淮河大桥西侧叠瀑热闹非凡,众多放暑假的孩子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叠瀑戏水玩耍。叠瀑水源自蚌埠淮上区流到浅流湿地,水体经过弯弯曲曲浅流,通过水生植物净化,最后呈瀑布跌落淮河,形成落水景观。
记者 许伟“淮水东南阔,无风渡亦难”“何因北归去,淮上对秋山……”千百年来,悠悠淮水,千里逶迤,滋养着沿岸草木生灵,成为文人墨客心中的诗意乡愁和文化图腾。航拍淮河正阳大林段。 记者 张程皓 摄“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奔流不息的淮河,滋养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诞育了灿如繁星的文化瑰宝。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民间文化,承载着沿淮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呈现着淮河两岸特色民俗风情,延续着淮河的文化基因。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面临诸多挑战。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如今,随着蚌埠市“靓淮河”工程及沿岸治理的加快实施,这句曾经的歌谣再次响彻,一幅幅绿色生态、亲水近水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蚌埠,坐落于淮水之滨,地处南北地理分界线。淮河,承载了这座城市发展的命脉。
点亮淮河岸 璀璨珍珠城淮河南岸路灯亮起来这几天伴随着靓淮河南岸(解放路淮河大桥——朝阳路淮河大桥)太阳能路灯的安装和点亮淮河两岸的夜景变得更加绚丽夺目南岸和北岸的路灯交相辉映如同璀璨的珍珠串装点着城市的夜晚据了解,南岸共安装各式路灯220多套。
“走过千,走过万,美不过,淮河岸。”生于斯,长于斯,淮河儿女无时无刻不热爱着这条河流、这片土地,爱它的含情脉脉,秀美多姿,爱它的繁华与苍茫,也爱它的沧海桑田化为琼楼玉宇。如今,这片辽阔的热土上生机勃勃,让我们乘着这优美动听的旋律,直下看山河,奔腾向未来!
春回大地,万物蓬勃壮丽秀美的淮河绿意渐浓摄影家利用航拍从空中俯瞰一副生机勃勃的春日画卷正徐徐展开碧波荡漾的淮河水宛如一条玉带穿行于两岸成片的农田中带着翻腾奔涌的春潮在我们眼前铺展出一个盎然的春绵延的河面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恬淡悠然、野趣十足从空中俯瞰淮河、大桥、麦田、油菜花交相
千里淮河穿城而过,蚌埠伴水而生,因水而兴。近年来,该市高标准实施主城区淮河防洪交通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靓淮河”工程),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拓展发展空间、修复河道生态,推动城市从“跨河发展”向“拥河发展”转变。治理 提升防洪排涝功能“咔嚓!
花开满眼春。3月25日,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来到淮河南岸,从大通区洛河镇一路向西行至田家庵区安成镇,田野里的油菜花迎风绽放,微风吹过,浓郁的花香扑面而来,令人沉醉。从空中俯瞰,淮河碧波横卧,两岸一抹抹金黄格外显眼,在绿色麦田的映衬下,翠黄相映,别有一番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