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西线采访团走进悬泉置遗址,了解2000多年前写在汉代简牍上的丝路盛况。 三秦都市报记者 马昭摄8月12日,“丝路花开 大道同行”大型融媒体采访行活动西线采访团走进甘肃省敦煌市悬泉置遗址,了解2000多年前写在汉代简牍上的丝路盛况。
在祁连山支脉三危山山北戈壁坡地的敦煌市与瓜州县交界处,坐落着闻名遐迩的世界文化遗产悬泉置遗址。今年,正值悬泉置遗址考古发掘34周年、悬泉置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十周年,《敦煌悬泉置遗址1990—1992年田野发掘报告》正式出版面世。
悬泉与悬泉置悬泉遗址。小时候听大人讲,在敦煌城东60多公里的三危山谷,有泉水从崖壁飞流而下,人们叫它“吊吊水”“悬泉”,又叫“贰师泉”。有一个故事,专门说的是李广利将军和贰师泉:汉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部西伐大宛,回到三危山谷时,由于长途跋涉,所带用水早已用完。
悬泉置遗址出土简牍元与子方帛书信札悬泉置致中公夫人书《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局部)悬泉置汉简书写形态探析笔形数量特征字体的演变是在书写中完成的,在演变过程中,笔形数量的变化是字体演变的一个重要特征。
1987年,在敦煌的戈壁滩上,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发现一枚完整的邮书简,“悬泉置以亭行”六个隶书大字清晰可见。1990年冬,悬泉置遗址被正式发掘,那扇已经关闭两千多年的丝路驿站大门也被重新推开。自张骞凿空西域,从葱岭、天山、昆仑山到祁连山一线,多条丝路古道在敦煌交汇。
新华社北京9月1日电 9月1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2000多年前,一个敦煌小吏眼中的丝路盛景》的报道。1987年,在敦煌的戈壁滩上,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发现一枚完整的邮书简,“悬泉置以亭行”六个隶书大字清晰可见。
悬泉置遗址游客在景区栈道参观。麻守仕“敦煌郡,户万一千二百……县六:敦煌、冥安、效谷、渊泉、广至、龙勒。”《汉书·地理志》曾这样记载道。根据汉简记载,悬泉置是效谷县下辖的一处邮驿机构。敦煌郡当时有“厩置九所”,悬泉置当属其一。
大汉时期,除了中原疆域外,西部还有大大小小三十二小国林立,其中较为知名的就是匈奴、乌孙、月氏等。汉朝虽然国力强盛,但也面临大大小小的邻国威胁,因此强化皇权统治、同时做好与小国的结盟,也成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
悬泉置遗址丝绸之路整体申遗成功后,甘肃省新增五处世界文化遗产——锁阳城遗址、悬泉置遗址、玉门关遗址、麦积山石窟和炳灵寺石窟。悬泉置遗址位于河西走廊西部、酒泉市的敦煌与瓜州两市县交界处,地处祁连山支脉火焰山北麓的戈壁坡地,是中国汉代建立在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驿置机关。
来源:【甘肃广电-视听甘肃】7月30日,“简牍中国”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悬泉置遗址,详细了解悬泉汉简的历史价值,深入感受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盛景。悬泉置遗址位于敦煌与瓜州两市县交界处的祁连山支脉三危山北麓戈壁边缘,是汉代设于河西地区交通线上的一座规模较大的驿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