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秦国老宰相有一千金叫甘芙蓉,生得如花似玉,又知书达礼,甘老宰相夫妇把她当成掌上明珠。老宰相派人打听是谁家的坟,问了十多天,才从一个八十多岁的人口里得知,这坟里埋的是一个赶考的秀才,不知他是哪里人,只知道他姓罗,已埋在这里有七十多年了。
很早之前,在学堂上供奉的不是孔子,而是佛祖,每天教书先生都安排学生进佛堂打扫灰尘。其他学生进去一打扫都是半天,而唯独一个孩子进去一会儿就出来了。先生就问他为啥他打扫的那么快。那学生回答,他一进佛堂,那些佛像就自动跳了下来,等他打扫完,那些佛像又乖乖跳了回去。
每每听到这些事迹都让我们这些普通人不免感叹一番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战国时期就有一位这样的小孩,他的祖父是做过宰相,父亲在朝中当官,一日秦王为难他的父亲说想要吃公鸡下的蛋,这可把父亲难怪了,回到家后自己儿子听后却说此事简单,明天他去和秦王说,一定能解决。
三字经中有一段耳熟能详的话,道是“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这句话讲述的正是唐朝代宗李豫在位时,宰相刘晏的故事。刘晏在年幼时便凭借自己过人的聪慧而轰动一时,被赋予“神童”的名号,更是在成年后官拜宰相之位。所谓“自古英雄出少年”,其实在我国古代,如刘晏般的神童并不在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