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系统阐释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制度(主题)《个人信息保护法教程》前言(副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先后印发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纲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来源:【宁夏日报】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公民个人信息的安全与保护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广泛应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信息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公民个人信息被大量采集、转移、使用,个人信息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商业价值越发凸显。
顺应时代变化,我国开启了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建设的新篇章,在近十年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其中,2021 年 8 月 20 日正式通过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是我国在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建设方面取得重大进步的关键节点,标志着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制度发展迈向新阶段。
个人信息保护不断涌现出新问题,随意收集、违法获取、过度使用、非法买卖个人信息等情况“野火烧不尽”。其实,对于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的制度性回应,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计算机普及应用起业已受到重视,原本属于私法领域的“隐私权”走出小空间,逐渐步入公法领域,全球范围内开始陆续探索个人信息保护立法。
30年来,我国网信法治建设快速发展,新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治更是成就斐然。2000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这是涉及网络个人信息保护的首部立法文件,拉开了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序幕。
国家网信办网络法治局局长李长喜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这些年来,国家网信办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专项行动,通过行动加强互联网内容的建设和管理,切实推动网络生态治理,保护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特别是一些特殊群体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