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历史连载729-国家工业遗产3-北京电报大楼-1958年“005工程”的故事:1952年:北京电信局申请建设综合通信枢纽大楼。1953年:选址北京西单北大街路西(现西单联通营业厅处),开挖地基。后因北京的城市规划变更而停工。
新京报讯(记者叶红梅)5月29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公布北京第一批工业遗产名单,包括北京有线电厂(国营第738厂)、国营751厂(751园区)、北京电报大楼、北京珐琅厂、北京化工研究院、首钢集团有限公司和北京华电水电有限公司7项。
府右街西巷◎王越(文化学者)府右街南起西长安街,北至西安门大街,论岁数,属于才开通一百多年的“新路”。明代,府右街北段在皇城内,南段有石厂街和灰厂街,是皇城西城墙外的通道。府右街南端称皇城西南角,西面有夹道街,南北不能通行。今灵境胡同东段往北的一片地带,早年都是皇城内的范围。
“小时”是每天都得用的概念,我们生活在一天24小时的光阴流转里。既然有“小时”,就有“大时”,这就是中国十二时辰。自汉代以来,我们就根据自然规律,把一天分为十二时辰,还为每个时辰取了美好的名字:夜半、鸡鸣、平旦……诗意盎然了2000多年。
“东方红,太阳升……”浑厚的乐曲,敲开了北京的每一个黎明。这里是北京电报大楼,它的悠远钟声是很多北京市民的独家记忆。和“钟声”一起传到千家万户的,还有“电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无论是喜悦的消息还是悲伤的通报,都由这一部部电报大楼内部的电传机发出。
樱花红花岗岩,汉白玉牌匾、金色金属浮雕上刻着长安街上的标志性建筑......这些细节,共同指向了如今街上的25座地下通道。长安街上的人行过街地下通道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首都城市建设按下了加速键。
“东方红,太阳升……”这悠扬的乐曲和电报大楼铿锵的报时钟声已经在首都上空回荡60余个春秋。这乐曲,来源于西城区西长安街11号的电报大楼。作为新中国第一座大型综合通信枢纽,它陪伴一代又一代北京人,记录着人间悲喜。
央广网北京9月27日消息(记者张棉棉)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提取时代关键词,记录国家成长与进步。中国之声新中国成立75周年特别策划《时代关键词》本期推出通信篇。关键词特别提示:电报、固定电话、BP机、大哥大、移动电话、5G。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周年,也是中国联通百年传承、三十向新的重要时点。百年传承的中国联通是通信业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关键参与者。百年传承,报国为民始终是中国联通发展持久的精神力量;三十向新,改革创新始终是中国联通强企不竭的前行动能。
良乡昊天塔昭陵乾清宫乾清宫内景双塔寺旧影◎户力平京剧以其独特而精湛的表演艺术闻名于世,其中一些经典剧目的剧情与北京颇有渊源。作为京剧爱好者,不久前依照几出京剧剧情所展现的历史与地理背景,作者进行了一次特别的寻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