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在其个人微信公众号“饶议科学”上发文称,祝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友谊医院获得“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这是我国科技体制深化改革后,唯一的消化方面的全国重点实验室,也是首医全系统第一个全国重点实验室。”
2011年在院士评选的过程中,三个人一同被提名为院士,若论科学贡献,三个人都差不多,然而评选的结果让人匪夷所思,只有舒红兵被评上院士,施一公和饶毅却被刷了下来,大家都知道施一公后来离开清华大学,到西湖大学任教,好在2013年又被评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算是了了一份心愿,但是只有饶毅教授却指出科学研究体制地中的弊端,决定终身不再参加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评选,成为一个棱角分明的人,近来在教育部评选的全国公共卫生学院排行榜上首都医科大学名落孙山,饶毅向教育部提出质疑,一时引起社会的巨大轰动。
有关UCSF改革的书籍:Bourne HR Paths to Innovation—discovering recombinant DNA, oncogenes, and prions in one medical school, over one decad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预聘制在北大清华的成功,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最重要的体制改革,值得全面的认真推广。如果按我国改革从局部尝试、成功后应该全国推广的基本规律,那么教育部门就有责任向全国推广有质量、负责任的、货真价实的预聘制。
导语“你们的科研环境就如同一个巨大的污水池,而你们就像是污水池底下的污泥,我是从外面扔进去的一颗石头,想要搅动一下这个污水池。”这句话出自于我国顶尖学府北大的饶毅教授之口,面对在场的众多科研工作者,他直言不讳的说出了中国科研界的问题所在。
8月28日上午,首都医科大学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在校本部南操场隆重举行。校党委书记呼文亮,校长、校学术委员会主任饶毅,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中国科学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松灵,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振常,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副校长吉训明,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主任梅林,校党委副书记王红,校党委副书记张莉鑫,校党委常委、纪委书记黄京红,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吴兵,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徐良,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张晨,特聘校长助理廖新生出席。
“我想当一名临床医生,也喜欢做一些探索研究。”不久前,“初代‘阶平’学长”郭笑延在接受学弟学妹采访时提到自己报考首都医科大学阶平班的原因。实际上,在多数阶平班学生的眼中,“医生+科学家”的双路并行,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日前,首都医科大学新校区在北京大兴区正式开工。在项目开工动员大会现场,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李奕说,“新首医”是市委、市政府挂牌督建的教育系统头号重点工程,加快推进首医新校区建设,不仅是为了建设全国一流高校、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更是为了构建一个由学校、医学科创中心、研究型医院及首医附属医院共同组成的“大首医”医疗与医学研究体系,在北京南部打造“医教研产”深度融合的世界医学科技创新集群和医药创新产业高地。
首医大建创新中心整合资源推动“医教研产”一体化——铸就医学科学核心竞争力北京教育系统第一家以医学为核心的新型研发机构——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于2023年11月进入实体化运行,依托首都医科大学和20余家学校附属医院,既有医学源头创新,又开展医学成果转化;既倡导有组织有目标的医学研究
2023年11月9日,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李奕和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共同为创新中心揭牌。首医供图2024年4月25日,致公党中央医药卫生委员会调研组参观科创中心。首医供图2024年5月13日,丰台区领导参观科创中心。首医供图新型研发机构,“新”在哪里?
新京报讯(记者姜慧梓)记者从5月29日举行的首届智能医工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上获悉,天坛智能医工产业园正式启动,将聚焦创新药物研发、医疗机器人、智能诊疗等领域,打造智能医工产业集群。5月29日,首届智能医工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暨天坛智能医工产业园启动会举办。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实名举报武汉大学医学院李红良教授、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细胞所裴钢院士、上海药物所耿美玉研究员(即近期填补世界空白的阿尔兹海默GV971中国首款该类药物主要研究者、论文通讯作者)论文造假,称「这篇文章不造假是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