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日军几乎将所有精锐师团都投入到关内战场和我军与国军作战。17个常设师团中,投入关内战场的就有16个,比如臭名昭著的第3、6和9师团。可哪怕是精锐尽出,还是有一个师团从战争爆发再到日军投降,始终都没有进入关内作战,这个师团就是被称为日军“最强”师团的——第12师团。
在抗战时期,要说日军陆军最强的部队,很多人都认为是被称为“蝗军之花”的——关东军。确实作为日本陆军最恶贯满盈的部队,关东军不仅作恶多,装备还好。当然,关东军的强是相对而言的,和同时期二战西方军事强国,如,美苏德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日军的编制与大多数国家都不同,大多数国家编制分别是师、旅、团、营、连、排、班,但是日军的编制是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分队,长官分别是师团长、旅团长、联队长、大队长、中队长、小队长、分队长。
在1941年底,进行完第三次长沙会战之后,日军对华作战强度悄然发生改变,偷袭珍珠港得手的日军开始将战略进攻的矛头,从中国战场转移到太平洋诸岛和东南亚丛林之中,大量的王牌师团从关内和关东军一线序列中被调走,国内抗战迎来拐点。
1941年7月,在东北边境上,日本关东军展开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演习——关东大特演。此时,苏军正在边境被德军全线突破,对于一直想要北进的关东军而言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因此说是演习,实际就是想集结大军,入侵苏联。
抗战时期,在入侵关内的日军上百个师团中,要说战斗力组成最强的师团,莫过于在战争前就已经编组完成的17个常设师团,因为师团装备最好,兵员素质较高,因此这种类型的师团也被日军称之为——甲等师团。这17个甲等师团分别是近卫师团,第1-12,14、16、19和20师团。
在这场战争中,日本作为一个资源贫瘠的海岛国,非但没有想着好好发展经济,造福百姓,反而妄想通过掠夺别国资源,壮大自身,给中国乃至亚洲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但是回望历史,我们不应该该只记住仇恨,还要反思为何日本在当时可以拥有那般强悍的实力,而我们国家却连自保的能力都没有?
人见秀三是日军第十二师团最后一任师团长,第一眼看到此人的照片时,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此人绝不像是纯种的日本人,貌似是一个“二串子”,也不知是与哪国人野合生出的“杂种”,“八.一三事变”之后,以上海派遣军司令部高级参谋之职入侵上海,在日军占领苏州之后,转任第九师团第18旅团步兵第19联队长,曾率所部攻下南京光华门,并参与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日本无条件投降时担任第十二师团长,因屠杀美军飞行员而在台湾畏罪自杀。
日军的一个师团,最初完全仿制德国一个师的编制,约1.8万人,师团是基本单位,抗战爆发后,日军为适应不同战斗规模的需要,把师团分为甲、乙、丙、丁四种等级,其中的甲种师团主要为二战前日军的17个常备师团,人数共有28200人,历经日俄战争以及一战并未裁彻的部队,成军时间久且历经大小战事,战斗经验以及训练上非常扎实,对日军来说是作战主力中的主力!
“淞沪会战”结束后,尽管当时中日之间的全面战争实际上已经爆发,但是双方都没有正式向对方宣战,因此日本天皇在1937年11月18日签署了第658号敕令,宣布废止大本营只能在战时设置的规定,同时,颁布第1号军令,规定在发生事变时也可以设置大本营;
日军第十八师团曾在1925年的大裁军中被撤销番号,直到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才以第十二师团留守师团为基干重新编成并恢复番号,并于1937年9月11日被投放到中国战场,该师团曾在牛岛贞雄、久纳诚一、百武晴吉、牟田口廉也、田中新一、中永太郎等历任师团长的带领下,肆意横行在中国各个战场上,犯下了许许多多的战争罪行。
侵华日军将领坂口静夫,曾以陆军大佐出任第十六师团司令部附,全程参与了进攻南京作战和“南京大屠杀”,其后又参与了“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升任陆军少将后,以第十二师团步兵第12旅团长驻屯在牡丹江担任防御苏联的警备任务,后被调任第五十六师团步兵团长,参加了进攻菲律宾作战及增援缅甸作战,最后一个军职为日军第六十五师团长,率部驻屯在庐州地区担任警备任务。
1944年元旦,在松山日军的记忆中是个难忘的日子: 海拔2000米的松山阵地上开始供水了,为此, 日军在松山主峰的道人坪子用汽油桶烧了热水,士兵们脱得赤条条的洗了一通露天浴。日军既然打算在松山长期坚守,水源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松山高地上水源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