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当年的晋升制度,每隔五年进阶一次,到了1965年的10年间,不但大校,上校也能晋升为少将军衔。然而,由于当时的时代背景,授衔和晋级的条件过于苛刻,以至于在1965年第三次进阶时,1266人的大校里面只有547人晋升为少将军衔,719名的开国大校10年后仍旧是大校军衔。
1955年第一批授予开国大校共1266人,至1965年取消军衔只有547人晋升为少将军衔,719名的开国大校10年后仍旧是大校军衔。开国上校一般授予52年时评定级别为准师级和副师级的军官,1955年授予开国上校共4350人,当时这些军官任职范围从正团职到副军职。
《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对正兵团以下各级军官都规定了评定军衔的 标准:正兵团级,多数可评为上将;据了解,这个评衔标准同其他国家相比是比较低的,尤其是正军、正师、正团、正营这几级,分别比外军低一到两级。
解放军1955年授衔时 普遍大家都知道的只是团以上军官的授衔情况,对于总共十一万人的尉级军官的授衔情况就很模糊,只知道红军时期的军人不管当时所任何职都确保被授少校以上军衔,但是抗日战争时期入伍的授衔情况就不那么统一了,很多1945年以前入伍的军官都只是连级营级,因此真正授予校官的并不多,在解放战争期间入伍的能在五五授衔时授衔基本上只能是少尉中尉,四五年的中尉是基准,四六四七四八四九的绝大多数都是少尉,这里面比较典型的比如抗美援朝战斗英雄杨育才四九年入伍,虽然获得特等功,但是五五授衔只是中尉,这里面有个情况可以说明,在解放军有军衔的十年间,尉官等基层军官都能够按照三年增衔四年晋级的条令晋升,少尉军官到六五年取消军衔制的时候基本都是上尉,极少数会是大尉。
1951年10月,总后勤部军械部与炮兵军械部合编为军委军械部,隶属炮兵领导,统一管理全军军械工作。1955年9月27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签发授衔令,炮兵系统与总军械部共授予大将1人,上将1人,中将3人,少将36人,大校58人,正师职上校1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