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包括晚婚、晚育、少生(一胎化)、优生。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记得,还包括堕胎和引产。60年代以前,我国没有计划生育,也没有提倡节制生育。那时的舆论导向是“人多力量大”。第一个提出“计划生育论”的马寅初,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无数人的围攻和责难。
在那个“人多力量大”的年代,计划生育这个设想是人们无法接受的,所以在人大会议上,马寅初大胆向毛主席谏言,称农村没有电,所以那些农民才不断地生孩子,毛主席听了这话后,只说了句就让他哑口无言:“你家里有电,但你生了7个孩子!”
2015年10月,经过国家卫计委呈报的数据,为了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中央委员会决定正式开放全面二胎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到了2021年5月,在“优生优育”政策的前提下,国家再一次开放了三胎政策,为了保持我国人力资源充沛。
人这一生,最怕的不是做错事,而是走得太快,回头一看,发现世界还停在原地。1957年的北京,马寅初站在讲台上,面对一屋子意气风发的学生,语气平静地说:“如果我们不控制人口增长,五十年后,中国会有26亿人。”
子孙满堂,更是体现一户家族兴旺与否的标志,近代民国时期,即便不全是富裕家庭,对于生儿育女门户也十分看重。而对于“计划生育”的倡导者,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与人口学教授马寅初,他提出建议全国人民一个家庭只要一胎,也就是我们现在所了解的“独生子女”家庭。
但在他100年的人生中,他自己却一共娶了两个老婆,共养育了七个孩子。1902年,还在读书的马寅初在回学校的途中,突然下起了大雨,他只好在路边的亭子里稍作歇息等雨停,而此时,亭子里正好有一位姑娘也在躲雨,两个人就此认识,随后进行了简短的交谈。
在网络上,关于马寅初和计划生育政策的讨论一直未曾停歇。马寅初,这位曾经的人口学家,提出了控制人口增长的理论,引发了国家实施计划生育的政策。不可否认,马寅初个人的家庭情况与他提倡的理论确实存在一定的矛盾,这也成为了不少人批评的焦点。
今天是6月24日,1882年6月24日,人口学家马寅初出生,我觉得从马寅初开始,在过往几十年间,我国就一直对这个生育问题,有过几次大讨论,马寅初当年提出要计划生育,因为咱们中国的耕田太少,人口太多,可是那个时候的中央领导认为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所以我们批判了马寅初,短短几十年间,我们的人口从4亿多涨到8亿,涨到10亿,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又认为马寅初讲的对,我们的土地承载不了那么多人,所以我们开启了计划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