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感”一词在社交平台上引起了广泛讨论。这个词最初是用来形容一个人姿态不够舒展,仿佛小偷一样偷偷摸摸的。如今,“偷感”更多被用来描绘那些在公共场合或社交环境中显得拘谨、不自信的人。“偷感人”不愿被人注意,害怕别人误会,只有像“透明人”一样默默做事,才能给自己带来安全感。
来源:扬子晚报 “突然发现自己的偷感很重。”“新来的同事偷感好重。”“发现一只偷感很重的猫”……最近的社交平台上,“偷感很重”这个词开始频频出现,在年轻人群体里还由此引申出了一个新人设——“偷感人”。有网友开玩笑说“偷感人”是打工人的顶级人设。
互联网瞬息万变流行词层出不穷有人感慨刚刚搞清楚“i人”和“e人”“淡人”和“浓人”最近,一种名叫“偷感”的概念又悄然流行起来在“偷感”标签的掩护下,年轻人像忍者般披上了一层隐形斗篷,在社交江湖中自由穿梭而不留痕迹。
□李海鑫 (新疆大学)瞬息万变的网络时代,使得网络热词的更新迭代也变得十分迅速,前脚刚分清“MBTI”,当后脚还未弄懂“浓人”“淡人”的时候,新的网络热词“偷感”随即出现在大众视野。“偷感”目前在网络上被大众普遍接受的解释是:一个人默默做事,不愿意让他人知道的行为特征。
来源:【浙江融媒体】(视频截图)电视剧《西游记》片头曲响起,三只穿蓝衣服的“猴子”活灵活现地走到镜头前,抬腿踏步、绕手挠头,画面十分魔性喜感。杭州市中医院的医生健身操“男团”又火了一把——三人整起了新花样,在新编的健身操里“学猴”。“这个操配上这个音乐绝了。
视觉中国供图试着去了解年轻人的真实想法,多一些“解码”社会情绪的耐心。——————————岁末年终,各大年度网络流行语榜单纷纷出炉。看到“City不City、松弛感、班味、硬控”等一众词汇,很多互联网“5G冲浪选手”都会颇感亲切,深觉这些表达简直就是年度最强“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