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鼓藏节,也叫鼓社节或祭鼓节,是苗族最隆重的节日,每十三年过一次,不同苗寨过节的轮回起始年份有所不同。该节日起源于苗族祖先崇拜和农耕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现在逐渐从支族祭祀活动发展为各民族间团结交流的文化载体。2006年,鼓藏节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这天,嫁到苗寨的妇女会在村寨门口摆下十二道霸气十足的“拦门酒”,以此欢迎出嫁外地的本寨妇女回娘家过年。掌坳苗寨外嫁的“姑妈”们抬着礼物,相约从外地聚集在一起,再“浩浩荡荡”地回娘家过苗年。
贵州苗寨特色“拦门酒”,跳舞的并非是小姐姐,游客:感觉被骗了。西江千户苗寨,背靠青山,脚踩玉带,四面环水,是中国苗族历史上五大迁徙的主要聚集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基本是苗族人的后裔了,到目前为止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来源:【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新闻】“闻”在中医中是指通过听声音、嗅气味来诊断病情,而在贵州,“闻”则代表了一场醉人的文化之旅。无论是侗族大歌的天籁之音、布依族的八音坐唱,还是美酒佳肴,都是贵州独特文化的生动体现。
来源:贵州日报鼓藏节,苗语称为“nongx niel”,直译过来即为“吃鼓”,意译为“鼓藏节”,是苗族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鼓藏节以十三年为周期,十三年一度,一度过三年,分别为“起鼓年”“跳鼓年”“送鼓年”最为隆重。不同苗寨过鼓藏节的轮回起始年份有所不同。
清晨7点不到,一连串巨大的鞭炮声吵醒了我。我睁开迷蒙的双眼,烟雾正试图从阳台木门的缝隙挤进来,随之而来的还有在爆炸中高高溅起的红纸碎片。一两分钟后鞭炮燃尽,我推开阳台门,噼里啪啦的轰鸣又从远处袭来,阵阵白烟从密密麻麻的吊脚楼之间腾起,弥漫在整个山谷。
鼓藏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众多的苗族节日活动中,规模最为隆重,内涵最为丰厚。在鼓藏节的前一天,被称为迎客日。苗家儿女会穿着盛装,头戴银冠,发插银梳,手持牛角杯,里面盛有自酿米酒,以此迎接客人。
2月11日,据九派新闻视频报道,近日,贵州黔东南西江镇。一男子被西江千户苗寨宣传片吸引,驱车两千公里到景区,发现跳舞的全是阿姨,该男子直接看傻眼。画面显示,多位苗族女子站在广场上跳舞,还有几位年纪比较大的女子也在其中,旁边一男子满脸懵的看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