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系统分为军政与军令两个方面,军政方面负责军队建设,军令方面负责军队指挥,如果军政与军令合在一起,也就是军队建设与军队指挥权限都集中在一个人手上,这种就会形成军阀割据的问题,所以军政与军令必须分开,也就是军长,师长这些军政长官是无权调动的部队。
粟裕在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而且是第一大将,官至副国级,而汪东兴官至正国级,比粟裕还高一级别,所以汪东兴也成为红10军团出身的最高级别干部,恐怕当时谁也没有想到当时默默无闻的一个营青年干事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军队中除了正职长官之外,还有副职长官和参谋长,那么这两个官衔谁的军衔更高呢?对于我国军队中参谋长这个官职来说,只有团以上级别的部队,才设有参谋长一职,团以下的营、连等,不设参谋长只有作战参谋,关于参谋长这一官职,我们先来看看参谋长的来历。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个“关注”,听故事品百味人生的同时,还能获取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抗美援朝一战打出了新中国的赫赫威名,而立下汗马功劳的志愿军几任司令和政委在1955年授衔仪式上按照过往功绩有的授予了元帅,有的被授予上将军衔。
粟裕与林彪同岁,都是1907年出生,也都参加了南昌起义,可以说是参加革命开始一起走了同一段路,但是很快两人的发展便大相径庭,在红军时期101一直担任的是军事主官,先后担任红四军营长、团长、红四军军长,年仅25岁就担任了红一军团军团长,一直统帅的是红军最精锐的部队,指挥千军万马,独当一面。
“参谋不带长,放屁都不响”这是大众对参谋长这一职位最常见的理解,这里所说的“参谋”指的就是参谋长,而“长”指的就是各级的部队长,换言之就是如果参谋长没有得到所在部队的军事长官的支持,那么就没有任何权力及影响力,没有人会把参谋长的话当回事。
在我军军史上有这样一位高级将领,在解放战争时期曾在华东野战军担任兵团参谋长,按理来说最起码可评级正军级,但最终却仅评准军级,55年授衔时,其所在单位上报中将,但最终授少将,他便是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参谋长的刘少卿少将。
赵达声和余仲君分别是东江市纪委书记和市委书记,不过30多年前的自卫反击战中赵达声是侦察连连长,而余仲君是他的副连长,虽然身居高位但面对已经退休的廖先承两人还是毕恭毕敬,尊称一声廖参谋长,可见廖先承在部队的时候就是他们的老上级,那么廖参谋长是团参谋长还是师参谋长,他退休前是什么军衔又官居何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