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陶春燕全环境立德树人强调教育的全面性和环境的重要性,是时代的新命题。今年以来,聊城市教育体育局坚持问题导向,注重靶向施策,创新建立“三三三一”工作机制,凝聚部门合力,全力构建家校社网一体、启智润心并重的全环境立德树人新格局。
少年强则国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2022年以来,山东省创新实施全环境立德树人,推动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心理健康五大场域协同育人,大中小学一体推进,不断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5月30日讯 观海新闻记者从市文明办了解到,今年以来,青岛以“陪伴成长”品牌建设为抓手,立足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心理五大场域,推动“多彩课堂”“爱润成长”“同心共育”“e路护航”“悦心成长”五大品牌建设同向发力,推进全环境立德树人,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
今年以来,青岛深入实施全环境立德树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强化顶层设计印发《关于推进全环境立德树人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整合资源力量,统筹推进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心理五大场域协同育人,各项工作任务有序开展。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23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号召各国立即执行《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建议书》。人工智能的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高度融合,使得此领域的人才培养成为多领域互动的过程,也更关注责任意识、伦理素养等目标的达成。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等多项政策文件相继出台,不仅强调了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建构提供了制度合法性。
近日,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旨在通过构建以学校为圆心、区域为主体、资源为纽带的“教联体”,促进家校社的有效协同,确保协同育人机制更加完善,为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
刘正华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信息化时代,数字技术正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化无限互联、动态协同的特点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提供了契机。
■两会漫话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话题受到关注。健全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关键举措。特别是在教育强国新征程、人口变化新形势、人工智能新样态下,其战略地位愈发凸显,需要系统创新谋划。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2023年初,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明确了学校家庭社会在协同育人中的各自职责定位及相互协调机制。此后,各地积极探索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有效模式。
■本期关注:智能技术如何助力家校社协同育人编者按今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新时代育人方式和方法的重大变革,也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智能技术如何变家校社各自为政为协同作战?
12月17日至18日,山东省全环境立德树人暨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推进会在潍坊召开,与会同志实地观摩了潍坊市全环境立德树人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情况。会议强调,要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深刻认识立德树人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山东人的好,藏在这些细节里乡村儒学讲堂里,学习氛围浓厚;“小戏小剧”舞台上,演绎百姓身边的美德故事;文明实践站里,飘出幸福的歌声;简约集体婚礼,彰显年轻人个性化新追求;千余名“中国好人”,擦亮“厚道山东人”金招牌……齐鲁大地,千年儒风泱泱,人文荟萃,传统文化以强大的魅力,潜移默化
山东人的好,藏在这些细节里乡村儒学讲堂里,学习氛围浓厚;“小戏小剧”舞台上,演绎百姓身边的美德故事;文明实践站里,飘出幸福的歌声;简约集体婚礼,彰显年轻人个性化新追求;千余名“中国好人”,擦亮“厚道山东人”金招牌……齐鲁大地,千年儒风泱泱,人文荟萃,传统文化以强大的魅力,潜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