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的节奏往往决定着老人的生活作息,在养老机构,吃饭还是老人们很重要的社交时间。“能吃饭,吃好饭”,对阿尔茨海默症老人而言是重要的生活内容,而不仅仅代表活着。认知障碍中,占比例最多的是阿尔茨海默症,占60%左右,其他常见的还有脑血管性认知障碍、路易体痴呆及额颞痴呆等。
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据《2023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数据及防控策略》统计显示,我国约有1000万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到2050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预计将突破4000万人。
“看到我母亲在这里开心地参与各种活动,和医护人员其他老人融洽相处,我就特别放心。”提起西安工会医院,老人家属梁先生就赞不绝口。梁先生的母亲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离不开人,但他因工作原因无法照护,便把母亲送到了西安工会医院内设的老年护理院,老人的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都有了显著提升。
年过七十的张大爷最近发生了一些变化:常常丢三落四、找不到东西;正在做的一件事,一转身他就忘得一干二净;做饭洗菜时,他有好几次没关水龙头就离开厨房;不仅如此,张大爷越来越爱发脾气,子女纳闷,性格和善的父亲现在为何“一点就着”……在医院进行全面检查后,这些异常现象背后的原因被找到了—
中新网湖北新闻3月9日电(汤洁 彭晓露 徐志杰)七旬老人到亲戚家取被子,却不慎迷路走失,从荆门胡集徒步15公里到宜城孔湾,路过加油站向工作人员借宿,宜城市公安局孔湾派出所民警与工作人员接力悉心照顾,并成功联系上其儿子,将老人安全接回家。
被困在记忆的碎片中,找不到时间的流向,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当你的家人不再认识你,言语行为混乱且不断循环,变得不通常理,甚至出现精神问题,具有攻击性,你又该如何面对?曾有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家属对新京报记者感慨,只有家中有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才能真正体会到照护的压力有多大。
原标题:拿什么拯救?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和照护者深夜的街道,灯光寂寥,疲惫的旭磊(化名)与父亲进行着一场无声的较量——他陪着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父亲走街串巷,寻找一家早已不存在的理发店。眼看父亲很焦灼,旭磊无奈拨通了社工的电话。“理发店今天停止营业了,可以明天再来。
【特稿210】原标题:与阿尔茨海默症同行的每一天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曹玥 贺少成成为阿尔茨海默症病人的照护者,是许多人计划之外的无可奈何。面对着一场终将“失败”的斗争,照护者的日与夜,在遗忘与记住之间挣扎,写满了疲惫、崩溃、孤独、担忧。
这几年,照顾老年痴呆的母亲我想尽了各种办法,因为我是她生活中比较“排斥”的人。在母亲的固有观念里,她除了重男轻女,还对自己的婚姻状态不满意,总觉得自己没有找一个好婆家,到现在还在后悔,每天都唠叨不已,说“后悔上我家来了”。
一个病人能拖垮一家人,这是阿尔茨海默病病人无法意识到的痛苦中的痛苦。随着包括该病在内的认知症发病率和死亡率迅速上升,如何照顾患病老人,已经成为当下社会养老问题的痛点和难点之一。济南市天桥区官扎营街道在社区养老服务基础上,打造认知症老人专属的“记忆空间”,试图寻找解决之路。
参考消息网9月20日报道香港《南华早报》网站9月1日刊发题为《照顾痴呆症患者是否让你不堪重负?如何最佳应对的十大建议》的文章,作者是安西娅·罗恩。摘编如下:我母亲最初来跟我一起生活时,除了保证她干净、舒适、吃饱和安全以外,“照料”方面要做的工作没有多少。
45岁的中学老师孙元金,是山东济南一中学里一道独特的风景——每天,他都要带着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妈妈一起上班。图源 :据《北青深一度》报道,此前,孙元金也想过种种办法,将母亲独自留在家中、请保姆、送去康养中心、送到养老院等,但最终因种种现实考量而放弃。
刘子龙,男,1964年9月生,群众,北京大兴区魏善庄镇伊庄村村民。为了报答父母抚养之情,他坚守在患有精神疾病的母亲和患有脑梗及阿尔茨海默症的父亲身边,悉心照料他们长达12年。同时,他也无微不至地照顾着瘫痪在床的妻子,长达11年之久,点滴生活中,用陪伴诠释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