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半个多月了,中国第40次南极科考队队员、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耿通依然忘不了今年科考途中的惊险一幕——科考队员从昆仑站回程途中,近13级的狂风掀起了强烈的“地吹雪”,严重时能见度不足5米。车队顶着漫天飞雪艰难前行近30公里后,对讲机中却传来队友走散的声音。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正在进行,目前,长城站正在进行生态、大气、高空物理、测绘、地质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并将与中山站、秦岭站一起,首次迎来三站同时越冬任务。40年前的2月20日,在南极洲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上,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中国南极长城站举行落成典礼。
新华社“雪龙2”号4月2日电(记者周圆)今年是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从科研设备、气象保障到考察途中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的细节无不令“雪龙2”号上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员们切身感受到身边的诸多变化,见证中国极地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大变迁。
据了解,我国南大洋科学调查,一般都是通过考察船上的仪器设备来进行样品和数据收集,而在南极海域还有一种技术手段,就是通过在海里布放观测设备潜标来完成,中国海洋大学极地海洋实验室承担了南极阿蒙森海的潜标观测任务。
11月1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出征奔赴南极。本次考察将历时近7个月,考察任务将继续由三船保障,“雪龙”号和“雪龙2”号船从广州出发,主要执行科学考察、人员运送和后勤补给任务,还有从江苏张家港出发的“永盛”号货轮,主要承担秦岭站配套设施建设物资运送任务。
11月1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劈波向南、破浪出征,开启为期近7个月的科考征程。此次考察将开展南极秦岭站配套设施设备建设,围绕气候变化对南极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反馈开展调查,广泛开展科研和后勤保障领域的国际合作。
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在本月初从广州正式出征,分别搭乘“雪龙”和“雪龙2”号科考船奔赴南极,目前仍在航渡进行中。近日,先遣队34人提前抵达我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秦岭站,进行设备启动、恢复供电等先遣任务,等待雪龙船大部队的到来。
2024-11-14 11:21来源:中国网 链接已复制字体:小大中国网记者 杨佳 摄影报道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出征南极前,房吉闯连续做了一个月的梦,都是关于那片白茫茫的冰雪世界。那些日子里,他身体里充满了肾上腺激素。
新华社“雪龙2”号2月21日电 题:建站40年,一起看南极长城站的“成绩单”新华社记者黄韬铭1984年11月,中国首次派出南极考察队伍。经过日夜奋战,1985年2月,中国南极长城站在南极乔治王岛的菲尔德斯半岛建成,距今已有40年。
光明日报记者 杨舒11月1日上午,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乘着我国极地考察船“雪龙”号和“雪龙2”号,从广州南沙码头出发,奔赴南极。本次考察将历时近7个月,预计于2025年5月返回国内。考察队由来自国内80余家单位的500余人组成。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 完成“环”国际合作计划航空调查当地时间1月19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顺利完成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南极冰盖国际合作“环”计划航空调查任务,填补了恩德比地核心区域接地线附近冰厚和冰下地形数据空白,为精准评估该区域的冰流量和冰盖不
从近海到深远海,再到极地,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从1984年中国第一支考察队走进南极起,我国已40次赴南极完成考察任务。面对南极严酷的自然环境,南极科考队把工作分为三个步骤:去得了、立得住、展得开。而建设考察站就是在南极立得住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