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一贯主张“膏粱厚味”不可太过,如果长期吃,会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产生,《黄帝内经》中说“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这句话历来有所争论,有人认为“足”指的是脚,“足生大丁”是脚上生疔疮,有人认为“足”应当以“足以”来理解,不应理解为“脚”。黄元御在《素问悬解》中说:“若膏粱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一百八十七。(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幹,寒勝則浮,濕勝則濡瀉。”——《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接前文)第二个叫做“热胜则肿”,怎么去理解?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起源于轩辕黄帝,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一般认为集结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1、调味品太重。《黄帝内经》上说:“高梁之变,足生大丁”,高梁,就是膏粱,指非常油腻、甘甜、精细、味道浓厚的食物,这类食物的脂肪、食盐、糖含量都很高,容易造成身体外的疮疡、疔疖、横肉、肥胖;容易造成身体内的肌瘤、息肉、囊肿、肿瘤。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十分重视饮食健康,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写道:“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经过文物和文字记载考证,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饮食养生知识,对饮食宜忌提出了理论总结,现简单归纳几点,概括如下。
阅读前提示:空闲时间多的,可以视频对照着文字一起学(提示:没有视频课程的朋友,我在头条、抖音每天都有直播哦,有送倪师的全套课程,记得关注我,别错过了直播)空闲时间少的,就看文字内容,几分钟也就看完了。今天的内容尽量不要拖到第二天再学习,可能到第二天,积累了更多,更加的不想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