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保护好非遗,就是在传承文化基因,守护民族文化的根脉。人杰地灵的九江,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十六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位居全省第一。这些民间瑰宝,承载了九江人民浓烈的乡愁记忆,创造了赣北人民共同的生命图腾,构筑了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中国江西网九江讯 记者周学军报道:假期中,不少市民选择外出旅游度假,也有不少市民宅在家中。不过,这个5.1假期宅在家中的修水市民可饱了眼福,当地著名的“三元班”送戏进城,为市民上演原汁原味修水“宁河戏”,连场巨献丰盛的文化艺术大餐。
九江新闻网讯(龚爱珍 付忠明)4月28日,江西省话剧团有限责任公司送戏下乡来到了修水县溪口镇广场慰问演出。4月28日中午时分,虽然烈日炎炎,但活动现场还是人山人海。演出的节目精彩粉呈,优美动听的男女对唱、激情四溢的舞蹈、诙谐幽默的小品深受村民喜爱,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戏曲是我国最具地域特色的传统艺术之一,也称地方戏曲。音乐声腔和语言音韵是戏曲中最能体现其地域特色的表演载体,与戏曲剧种源起地和主要流布地的方言密切相关。我国幅员广阔,地域文化复杂多样,戏曲剧种现存348个。
近年来,修水县按照“规划引领、项目引爆、宣传推介、完善配套”总体思路,突出山水人文休闲游和商贸养生度假游两条主线,积极融入大庐山旅游圈,全力打造“国家旅游休闲区”和“国际慢城”,实现旅游业快速发展——初秋的修水县东浒寨景区,青山翠绿。
古浔阳/柴桑/江洲,2200 余年的历史名城,三江之口七省通衢、来商纳贾通都大邑。一江湖一院镇一佛都、双寺双亭两楼两景区、国家非遗十六项(专题视频在结尾)。长江,152公里的黄金水道沿九江而过,九江湖口是长江中下游的分界点。
全丰花灯是一种融灯彩、小戏、舞蹈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发源于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全丰镇,其历史可追溯至清中期,土地革命时修水县讲演团将全丰花灯《十二个月花》改编为《十二个月革命歌》宣传革命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其得到很大发展。
王 芸作者王芸,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生于湖北,现为南昌市作协主席,南昌市文学艺术院专业作家。出版有长篇小说《对花》《江风烈》,小说集《与孔雀说话》《羽毛》,散文集《此生》《穿越历史的楚风》《接近风的深情表达》等。
汉班足迹半天下周育德 作者简介:周育德,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中国戏曲学会顾问 清乾隆后期,中国戏曲一种强大的声腔在长江中游兴起,它就是流传至今而且还要继续发展下去的皮黄腔。皮黄的西皮,起源于山陕梆子,沿汉水流入湖北,在襄阳一带先形成襄阳调,而后流传到长江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