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全球家长的共同课题。长期以来,无论是“哈佛女孩”“虎妈”“我的二本学生”等现象,还是“直升机父母”“鸡娃”“菜小”等词语,都在舆论场引发持久热议,一大批人被教育焦虑戳中。家长们聚会聊天,只要一提教育,绝不会冷场。
这日子过着过着,就总听人念叨“内卷”这词,说各行各业都卷得不行了。可到底啥是内卷呢?好多人都跟我一样,一知半解的,真有人问起来,还真讲不太清楚。前些日子在网上瞧见一位网友的回答,那可算是把内卷的事给说明白了。
在今天的中国,教育似乎成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家长为孩子的升学焦虑失眠,学生为分数熬夜刷题,教师为绩效疲于奔命,而整个社会则在“鸡娃”“海淀妈妈”“高考工厂”等标签中陷入集体反思:我们的教育为何逐渐“畸形”?
有人做了这样一个比喻:在一个大的影院里面,大家开始是坐在各自座位上看电影,而且都可以看到屏幕的位置.但突然前面有一个观众站了起来,这样后面观众的视线就被遮挡住了,后面的观众也开始相继站了起来,于是更多的人被迫站起来看电影,甚至导致整个影院的人都站了起来,坐票实际上变成了站票,结果是所有人都变得很累,但观影的效果跟所有人都坐着时差不多甚至更差.“教育内卷”就是这样一种情形,前面的人补两门,后面补三门,逐步加码.教师和家长不断投入教育教学的劳动和压力,但是学生的成绩却没有因此而提高,水平还是原地踏步,学生的焦虑反而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