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的国家形态是分封制和联邦制,当时我们把今天中国人所生活的这片土地或者叫“大华夏文明区”称作“天下”,天子名义上是“天下共主”,但其直接统治的地区却并不是很大,除王畿之地以外都是分封给诸侯的,诸侯要效忠天子,承担定期朝觐、向天子纳贡、派兵随天子作战等义务,却在其本国内拥有世袭统治权,且可以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其内部事务基本上是自治的,军队也是归诸侯自己所有的,后来笔者看其他书中也有介绍,通常情况下,天子对于诸侯国的内部事务也是不干涉的,而且也不能直接指挥诸侯的大夫、大夫的家臣,家臣对大夫、大夫对诸侯、诸侯对天子层层效忠,如果诸侯和大夫有了矛盾,大夫的家臣却选择了支持诸侯,那么该家臣反而被认为是不忠的,甚至连天子出巡要经过某诸侯国的领地,也至少要在形式上礼节上要向诸侯借道…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设陪都的朝代并不少见,唐朝曾设有东都洛阳,北宋也曾设有西京河南府,明代也有陪都南京,但是明代陪都制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除了在北京设有完整的行政机构之外,陪都南京也同样有一套行政机构,这在中国陪都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这首诗描写的是唐朝大官们上早朝的情形:天还没亮的时候,官员们走在京城长长的路上,宫门外千条垂柳,建章宫外黄莺鸣转,穿着朝服的官员肃静无声,走在白玉的台阶上,只能听见随身佩带的剑和饰物的声音,身上那是衣冠端正,还有两边香炉散发出来的香味,大家享受皇帝的恩典,所以更是要天天好好的侍奉皇上。
我们都听说过“官吏”这个词,事实上,“官”与“吏”是有区别的,“吃皇粮者”,谓之“官”,“吃官粮者”谓之“吏”。“官”是正儿八经的公务员,是有编制的,是经过了朝廷正式任命的,所谓“朝廷命官”,就是这个意思;而“吏”则属于“临时工”,由地方官员任命,并从官员手里获取酬劳,不对皇权负
“官家”和“官人”这两个词在宋朝使用比较广泛。“官家”最普遍的意思就是指朝廷、官府的各级衙门以及这些衙门里当官的人,有时候也称“公家”,道一声“官家”当然有权威和尊重的意思。在宋代“官家”就成了臣民对皇帝的特定尊称,除了当朝的皇帝,就没有人敢自称官家了,其他人称“官家”是要杀头的。
01爱 02安 03被 04倍 05本 06鄙 07兵 08病 09察 10朝cháo zhāo朝服衣冠 1.曾cénɡ zēnɡ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12乘chénɡ shènɡ车六七百乘 13诚 14除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