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起源先秦,在汉代相对完善,这是一种古老的中国节日习俗,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演变过程。作为一种民俗传统,春节是人们对物候历法认识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所以对春节的祭祀活动是重中之重,造型靓丽的面塑随着人们的心理需求应运而生,并成为节日祭祀中的一种重要展现手段。
山西日报新媒体记者郭鹏 通讯员李竹华报道 日前,有着“面人王”之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传承人,吕梁市工艺美术大师,孝义市面塑协会会长王钟,以民间艺人特有的方式,创作了十余组色彩艳丽、朴实自然、生动逼真,受到人们喜爱的各式各样的龙题材面塑,有祥龙、卧龙、飞龙、恐龙等作品,喜迎甲辰龙
面塑,舞动在指尖上的人生百态,又叫“江米人”,俗称“捏面人”,是中国传统塑作艺术,它以食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采用捏、搓、揉、掀等手法,再用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等手法捏制成形,或素或彩,形态各异,生动传神。
□ 李竹华 武竹青王钟和他的面塑作品精美的面塑作品“面塑俗称面花、捏面人,是用面粉、糯米粉等为原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制作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或动物形象的传统民俗艺术,其特点是颜色丰富、造型优美,体积较小、便于携带,材料便宜,制作成本比较低廉,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
中新社太原1月28日电 题:面塑“守艺人”指尖传“年味儿”中新社记者 杨静“二十九,蒸馒头”。腊月二十九,山西太原古县城的一家“花馍研习社”里,面塑手艺人续爱花还在忙着蒸花馍。枣山馍、元宝馍、年年有鱼、花开富贵……热气腾腾的花馍一出锅就销售一空。
本期“知乎大同”与各位聊一聊七月十五为啥捏面人儿明天就是农历七月十五,中国传统节日——中元节。老大同人都讲究:七月十五、上坟祭祖!因此这一天要举家回乡上坟,为故去的亲人点香、烧纸、供香果。其实老大同的中元节,还有一项重要习俗:捏面人儿,送亲友!问大同人为啥捏面人儿送亲友?
大众网见习记者 李全基 通讯员 李立 曹欣 枣庄报道5月17日,在滕州市羊庄镇羊庄中学支教的非遗传承人任洪英老师指导学生学习面塑制作技艺,让他们近距离接触民间传统技艺,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丰富课余生活。
“和面、发酵、揉面、捏塑、上锅蒸...做面塑的每一步都要用心,才能让老百姓吃得安心、放心。”包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小凤由衷感叹,“做面塑26年以来,要跟得上时代的变化,学会与时俱进,才能将面塑技艺不断发展和传承下去。
一块面团,几经揉捏,在一双巧手的精雕细琢下,变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动物或人物,复刻出大千世界的多彩与生动。“捏面人”民间传统技艺可谓源远流长,历经千年的发展,如今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踏入了艺术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