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郑雪 实习生刘悦行 北京报道对外开放向前推进一步,涉外法治建设就要跟进一步。加强涉外法制建设,对营造有利法治条件和外部环境意义重大。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在国内如何适用是人民法院涉外民商事审判面临的重要问题。
条约解释的国际法(上、下) 序 自1996年10月我作为富布莱特研究学者,赴美国密歇根大学法学院从事知识产权的海关保护专题研究,并在较全面地研究世界贸易组织法的同时,开始对国际贸易争端解决在内的国际裁判实践中条约解释感兴趣,逐步开展了条
现在的世界,很难再出现当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样用武器赤裸裸地砸开别国大门的事情了。但是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国学大师曾仕强先生曾经说:全世界签订条约的时候都不敢用中文,背后的原因是西方人永远都不会懂的。
一般条约的争端解决条款,所使用的措辞,往往是“关于条约的解释或适用有关的争端”,《灭种罪公约》第9条所用的却是“关于公约之解释、适用或实施的争端”,与一般条约中的争端解决条款相比,其多了一个措辞即“实施”。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它有几千年的历史。 尤其是汉字,有时去掉一个标点符号可以改变多种意思,外国人很难理解。 我们经常听到学生抱怨学习英语很头疼。 众所周知,我们的汉字,在外国人的眼里,就像从天而降的书,变幻莫测,神秘莫测。 我们都知道,根本没有办法以口头承诺作为依据。
太平洋战争经历了硫磺岛战役、冲绳战役之后损失重大,为了尽快结束战斗,中、美、英联合发布了《波茨坦公告》,二战结束之后,美国也是起草了联合国公约, 这些文件无一例外都是以英文,即便是如今,签订条约西方都不敢使用中文,汉字的含义有着很多种不同的意思,不合适用在条约当中,也会造成一定的麻烦,所以全世界各国都不会用中文来签订条约,而汉字的表达方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化,它统一了人们的思想,也成为了筑建文明高塔的基石,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应当对汉字存在敬畏。
我国上下有五千年历史,而甲骨文作为最早出土的文字也有三千年的历史。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字作为记录文化的载体,更是其中的精髓,在中国人的眼中文字是中国文化、国家统一乃至国人立命之根本,中国汉字堪称中国四大发明之外的第五大发明。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王淑梅、最高人民法院民四庭庭长沈红雨、最高人民法院民四庭副庭长胡方和最高人民法院民四庭二级高级法官杨兴业出席发布会,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外民商事案件适用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若干问题的解释》、涉外民商事案件适用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典型案例,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副局长王斌主持。
《辛丑条约》,亦称“辛丑各国和约”、“北京议定书”、“中国与十一国关于赔偿1900年动乱的最后协定” 等,是中国清政府代表奕劻、李鸿章与英、美、俄、法、德、意、日、奥、比、西、荷十一国外交代表,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于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在北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