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金祥(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一个人读书兴趣的培植与养成,其根源一半在于天性,一半来自勤笃。对于真正喜欢阅读的人来说,读书犹如一日三餐,恰似晨兴夜寐;爱书人遇到好书佳作,如同见到美味佳肴,味蕾顿开,由此派生出与读书瓜瓜葛葛的一些故事。
有些人离开了,可显然从未“离开”在一所小学教书的好友发来一张图,是她学生写的感谢父母的信。孩子刚丧母,在纯白的纸上,他感谢父亲“用无数钱”坚持为母亲治病,感谢母亲用“无数时间”陪他长大。孩子的语言稚嫩朴实,让我瞬间泪目。
从上学时就知道中国有个作家叫孙犁先生,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小说《荷花淀》,后来在特殊年代里读到了这篇作品,是在别人上中学的初中课本读到的,这篇小说我至少不下百遍,水生及水生媳妇儿,还有村里的妇女们编蓆及摇船的场景仍历历在目,芦苇荡的船儿,打鬼子的场面,妇女们骂自已男人“狠心狼”的语言,生动形象,记住了荷花淀,又想读其他孙犁先生的作品,跑了很多地方的书店才购买了此书,因此又读了很多遍。
7月30日上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主办的“重识孙犁——《报人孙犁:重读孙犁随笔》读书分享会”在山东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行。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报人孙犁:重读孙犁随笔》是侯军先生的新作,主要围绕孙犁先生的报人身份展开研究,展现了孙犁先生不为读者所熟知的另一面。
中午吃过午饭回到图书馆,并不是直接去到电脑前工作,而是先径直走向那几架高峻的书架,来到沈从文,汪曾祺,孙犁,史铁生等近当代文学名家面前,先是瞻仰一番,然后随手抽出一本,双手捧看着,并不由自主地在书架间慢慢来回踱步,旁若无人,换换脑子,这也权算是一种午间的休息。
●1978年4月29日,刊发郭志刚的文章《谈孙犁的〈白洋淀纪事〉》:读着《白洋淀纪事》,我觉得作者是一个十分珍爱生活的人,他不肯轻易甩掉生活的“露水”。因此,在他的作品里,总是带着冀中泥土的色香和健康、活泼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