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有位在某医院药房工作的同仁发微信问我:“王医生,得新冠后打针输液是不是好得更快?”。别笑他一个药学出身的连这个都不知道,令人堪忧的现实是,存在这个误区的人在社会面上普遍存在,尤其在卫生院、诊所等基层医疗机构更是普遍,甚至民众对这个误区深信不疑,也常常因此要求医生要输液治疗。
西部网讯(记者 苏静萌)12月1日,西安市第九医院控感办主任董宏亮在接受西部网·陕西头条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目前来看,儿童感染的病原体主要是支原体、流感、新冠病毒等常见呼吸道病毒,不算疑难杂症,也不太可能造成过于严重的后果。为什么今年冬天儿童呼吸道疾病高发?
本文发表于沈凌大夫好大夫在线个人网站,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沈凌大夫个人网站!春季,气候变化无常,咳嗽、发热的病人也开始增加了。很多病人一到诊室就急呼呼地说:“医生,给我输液吧,我吃了几天药还不见好。”或者说“我过几天要出差,想早点好。
今年冬季,很多人都感觉身边患感冒、流感的婴幼儿格外多。针对公众热点关切,12月1日,记者采访了西安市第九医院控感办主任董宏亮。记者:为什么今年冬天儿童呼吸道传染病高发?董宏亮:其实,每年冬季都是呼吸道感染高发季节。学生上课聚集在一起就容易被感染。
但是,打针输液也有很多缺点,特别是静脉注射,由于将药物直接输入血液,越过了人体的天然防护屏障,容易引起诸多副作用,例如:消毒不严格可能发生针眼处感染或深部感染,甚至造成败血症;许多药物有刺激性,注射后局部会疼痛;针管内的药液中混入了气泡或者血凝块,会堵塞血管等等。
天气逐渐变冷,又到了孩子们爱生病的季节了。这些天门诊来看病的孩子们明显多起来了。有些孩子经医生诊断后需要输液治疗,但个别家长担心输液对孩子不好,很是抗拒。而有些患儿明明不用输液,家长却希望医生开个输液单子,希望病能好得更快些。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些输液中的误区。
审核专家:武新胜解放军第三七一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说起打针,可能很多人都会臀部一紧,毕竟这是个在我们童年时代谈之色变的词汇。来源丨人民网俗话说,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那么为什么要区分这三种治病方式呢?吃药、打针、输液又各自有什么特点呢?打针和打点滴又是谁最先发明的呢?
8月18日,安徽省卫计委发布了53种不需输液治疗的疾病清单,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昨日,记者带着这份清单采访了遵医附院感染科主任林世德教授,他表示,这些疾病提倡不输液是对的,但也不是完全绝对的,还应按患者具体病情而定,因为临床上病患个体差异大,不能一概而论。
现在的医生,不管是头疼脑热,还是伤风咳嗽,或是呕吐泻肚,只要是把孩子带到他们那里,不论轻重缓急,一律地先输液,少则三五天,多则十几天。而在西方国家,输液只是针对急患、重患的一种“最后给药方式”,也就是说,不到万不得已,他们的医生是不会随便给患者输液的。
近日,一名16岁高中生感冒后,同时服用了布洛芬和快克,由于自我感觉症状没有得到缓解,又加服了两种中成感冒药。该学生突发不适后就医,被医生诊断为“急性肾功能衰竭、横纹肌溶解”。实际上,每年都会发生因乱吃复方感冒药而耽误病情的案例。常见的用药误区有哪些?哪些药物不能“搭着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