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紫金山新闻】“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河豚有毒众所周知,但架不住它的美味诱惑,总会吸引一些人尝试。近日,南京市中医院急救医学科奋力抢救了三名因进食河豚不慎中毒的女子,目前,三位患者已脱离危险,逃过一劫。
河鲀自身并不能合成河鲀毒素,它主要是通过食物链从含有 TTX 的微生物(某些藻类)中摄取并积累在体内的。河鲀有一种特殊的酶,能够将 TTX 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的物质,并集中储存在肝脏、卵巢、皮肤等部位。这样,河鲀就能够耐受高浓度的 TTX ,而且还能利用 TTX 来防御天敌。
河豚学名河鲀,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珍稀鱼类,在我国江南已有数千年的食用文化历史。但伴随河鲀味美闻名的,还有河鲀毒素,尤其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误食会导致神经麻痹,进而发生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全身无力等症状,严重者危及生命,目前尚无特效的解毒药和治疗方法。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石梦竹)“知道您目前没事,我们就放心了。”9月24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副主任医师汤鲁明在随访时了解到,自己上周救治的河豚中毒患者出院后一切安好,终于放下心来。“这名患者当时来到医院的时候,四肢都不会动,自主呼吸微弱。
海南日报记者邱肖帅近日,海南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发布河豚鱼消费提示,切实防范河豚鱼及其产品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保障海南广大人民群众的饮食健康和生命安全。海南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提醒,河豚鱼看似安全美味,实则危险有毒。
河豚鱼是一种众所周知的淡水鱼,被誉为“长江三鲜”之一,一般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但网曝,一位广西钓友竟然在梧州江河涨水、鱼群靠岸的季节,在乡间小河里钓到了10几条河豚鱼。这种鱼圆鼓鼓的肚皮看起来“呆萌”,鱼眼突出看起来颇为奇怪。当他使用玉米作为鱼饵时,这种鱼频繁咬钩抢食。
根据以往有公众误食毒蘑菇、河豚鱼、铜铸蟹、蟾蜍等有毒动植物导致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情况,10月16日,海南省食安办提醒公众不要自行捕捞、食用河豚鱼、蟾蜍、铜铸蟹、织纹螺、毒蘑菇等,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禁止采购、加工和销售河豚鱼、蟾蜍、铜铸蟹、织纹螺等有毒有害动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