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产业快速发展,受“流量经济”刺激,网络谣言的内容广度、传播速度、更新频率、影响范围及社会危害性显著增强。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在网络上编造、传播谣言,情节严重的,需要承担哪些刑事责任?
博主小陈真是艺高人胆大,为了吸引流量带货,在网上把老朱发布的“与外公的日常”贴文中的照片下载了,编篡了“73岁东莞清溪企业家豪娶29岁广西大美女,赠送礼金、公寓、豪车”的浮夸故事,然后发布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
谣言固然可从汉语词源意义、社会学意义去分析理解,但在法律语义下,谣言和虚假信息可视为同义。当前,我国刑法中涉及谣言的犯罪罪名较多,其中直接使用“谣”这一概念的罪名有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战时造谣扰乱军心罪、战时造谣惑众罪;
在名誉权纠纷案件中,我们经常看到侵权人存在构成侮辱或者诽谤的行为,会被认定构成侵犯名誉权。甚至,情节严重的,会被追究刑事责任。那么,司法实践中,我们要如何认定是否构成侮辱、诽谤?两者有何明显区别?一起听听广东法院法官怎么说。区分侮辱、诽谤的法律依据有哪些?日常要如何区别两者?
电影《保你平安》截图近日,网络平台出现苏州大学一学生恶意P图侮辱女性的网帖,引发舆论关注。3月19日,苏州大学最新回应称,经调查核实,该校学生赵某某违法行为属实,公安机关已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依照学校相关规定给予该生开除学籍处分,后续将按程序办理。
一、辱骂他人构成什么罪 正如我们所知,辱骂别人不一定构成犯罪,需要根据情节的严重程度来确定。根据我国《刑法》和《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辱骂他人情节严重的,将涉嫌侮辱、诽谤罪,情节轻微的,属于侵犯他人名誉权的侵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