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廷毁坏圣像运动,又被称为“偶像破坏运动”,是公元8至9世纪期间拜占廷帝国内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这场运动导致了大量的宗教艺术品被摧毁,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深远的影响。拜占廷帝国是一个基督教国家,位于东欧和中东地区,其首都底比斯成为东方基督教的中心。
这次革命是通过民族解放战争的形式完成的,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在欧洲还普遍处于封建专制统治的时期,荷兰共和国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它为资本主义在尼德兰北部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也使人类历史的前景出现一抹灿烂的曙光。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郑岩最近出版了新书《铁袈裟:艺术史中的毁灭与重生》,在书中他讲述了山东灵岩寺一块被称作“铁袈裟”的铸铁残片令人唏嘘的前世今生,并由此延伸,重新关注艺术史上的碎片这一特定形态,反思艺术品的完整性和视觉边界。
黄昏时分,地平线上微妙的橙色逐渐上升、变成宝蓝色,再是靛蓝,码头泊着几艘船,在一片广阔的水域之后,是城市建筑陡峭的山墙、教堂的尖顶……这一切让人穿越回1660年,一位艺术家在这里,画出了他之所见。他是维米尔(1632-1675),当时不是名人,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依旧不是。
当然利奥三世也在宗教问题上有大手笔,那就是上面提到的“破坏圣像运动”,某种意义上这和中国的唐武宗灭佛类似,也是世俗权力和宗教权力在社会资源上的争夺:宗教的发展已经将太多的人口变为僧侣,太多的田产变为教会财产,帝国连基本的维持政权和组织对外军事行动都变得困难,一次重新洗牌在所难免。
我在前面写过一段对意大利的简单分析的文章,古罗马时代是以今意大利首都罗马为起源,并最终发展到横跨欧亚非、环绕地中海的一个大帝国,其最终分裂为东西罗马两部分,西罗马帝国灭亡于日耳曼人蛮族,东罗马帝国则被崛起的奥斯曼帝国灭亡,古罗马史可谓是意大利精彩绝伦的辉煌历史,有人说古罗马是希腊文明的延续,因此意大利南部地区有着“大希腊”之称;
公元741年6月,利奥三世去世,君士坦丁五世接替父亲成为帝国唯一的皇帝。经过20余年以共治皇帝的身份协助父亲治理国家,妻子齐茨扎克来自于拜占庭帝国的重要盟友可萨汗国,可见利奥三世为了儿子顺利继承皇位煞费苦心。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是北电过往考察过的重要知识点之一,而这个问题的的答案,在每个版本《艺术概论》的书本都关于艺术与宗教的关系答案,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梳理一下各个版本关于这个考试的说法,主要包含了王宏建的《艺术概论》,彭吉象的《艺术学概论》,杨琪的《艺术学概论》,供大家参考: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