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牵手”人工智能,会产生怎样的协同效应?当前,人工智能正在引发一场从科研范式、科研方法到应用场景的系统性变革,有望助力科学研究更快取得突破性进展。2月19日,世界互联网大会人工智能专委会主办了一场“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研讨会。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杭州12月6日电 (王潇婧)“未来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密度、科研的强度和创新的加速度。”无党派人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表示,当人们看AI、AI+以及AI基础设施时,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不但技术在革命,机制在革命,基础设施也在革命。
7月4日,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举办。据悉,联合国以及各国政府代表、专业国际组织代表,全球知名专家、企业家、投资家等100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当天,南都记者穿梭于多个会场,收集了一批人工智能“大佬”们的精彩发言,或可窥见行业最新走势和他们关注的重点。
央广网北京2月20日消息(记者 牛谷月)国产DeepSeek大模型爆火出圈,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人工智能新场景、新应用不断涌现,正为各行各业带来颠覆性的变革。在科学研究领域,人工智能如何赋能科学?我们又该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科学本身?
□陆晨阳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相继揭晓,人工智能(AI)领域科学家荣获殊荣,标志着AI技术在全球科研舞台上的崛起与影响。杰弗里·辛顿因深度学习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而德米斯·哈萨比斯和约翰·江珀则在蛋白质结构预测方面的贡献赢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2月19日下午,由世界互联网大会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主办的“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专委会首席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表示,在开放科学领域,互联网发挥着重要作用,他认为AI4S将帮助更多人加入创新阵列。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沈钊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刚刚在上海落下帷幕,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在大会现场看到,无论是对前沿科技的探索,还是对具体产业的赋能,AI正加速融入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中。
本报记者 易舒冉图①:四川华蓥华蓥山经开区,企业员工在智能车间调试新安装的机器人。邱海鹰摄(人民视觉) 图②:宁夏银川金凤区,智慧配电站房内轨道式巡检机器人正在开展自主巡检。袁宏彦摄(人民视觉)江苏宿迁,光电科技项目智能化生产线正在生产高端铝制品。
王坚表示,应该用“机器智能”的概念来取代“人工智能”的概念,人工智能是机器对人的智能的模仿,例如,同声翻译是机器模仿人的智能,可以叫人工智能;但是城市大脑有自己的智能体系,是抽象的计算机带来的机器智能,叫人工智能太高估人类自身了。